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版画
释义 bɑnhuɑ
版画(卷名:新闻 出版)
  在木材或其他材料的平面上刻出图画,可以复制多份的工艺或艺术创作。分复制版画与创作版画两类。雕版印刷用的图画刻版为复制版画;木版画、铜版画、麻胶版画、石版画等属于创作版画。
  中国雕版画历史悠久,自从印刷术发明后,就刻制佛像版画,可惜早期的都已佚失。世存有唐咸通九年(868)刻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扉画祇园说法图、后晋开运四年(947)雷延美刻 《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与《大圣毗沙门天王》像。此后,经卷扉画、书籍插图、版画书、独幅木刻画比比皆是。如1974年在山西应县木塔(1056年建)内发现的辽代大尺寸(纵120厘米、横45.9厘米)版刻佛画,印成线条后人工着色。南宋时期平阳 (今山西临汾)姬家雕印的《四美图》高2.5尺;宋代嘉祐八年(1063)刻印的《烈女传》;宣和年间(1119~1125)刻印的《博古图》,嘉熙二年(1238)刻印的《梅花喜神谱》;元代延祐年间(1314~1319)刻印的《竹谱》,至治年间(1321~1323)刻本《全相三国志平话》等,都是宋元时期民间广泛流行的木刻版画。明代商业资本发达,书籍雕版兴盛,版画更是鼎盛时期。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刊于崇祯十年(1637),有图 200余幅。当时通俗文学兴起,许多戏曲剧本和小说都附有插图,格式多样,上图下文或左图右文。图有狭长、横卷、画屏形式;且有方形、长方形、圆形变化。唱文与图配合,适应读者心理。绘画插图的镂刻,呈现两种倾向,有的大刀阔斧,线条粗健奔放;有的刻线细如发丝,花纹繁密工整。两种风格,又都发挥了黑白对比表现手法。如画家顾炳的《顾氏画谱》,程大约的《墨苑》,陈洪绶的《九歌图》、《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此时还发明了饾版(现称木版水印) 和不着色的拱花印刷方法,刻印了颜继祖的《萝轩变古笺谱》,胡正言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等,设色浓淡晕染,酷似原作。上述版画的成功,除画家本身造诣外,还都有赖于绘画人和镌刻印刷名手的协作。但技艺精湛的刻工如黄、黄肇初、黄子立、吴发祥、汪楷等数十人,反不为世传。清初版画和插图书籍的刊刻仍不少,如萧云从《离骚图》、《太平山水图画》等。王槩兄弟等编绘的《芥子园画传》,是清代彩色饾版套印的版画集,绘、刻、印三者神合,可和“十竹斋”珍品媲美。清代宫廷也雕印过《佩文斋书画谱》、《耕织图》、《万寿盛典图》、《南巡盛典图》等。盛行于清代的木版年画始于明代,著名年画刻印地点有广东佛山镇、苏州桃花坞、河北杨柳青镇、山东潍县杨家埠和四川绵竹。此外,武强、扬州、南通、杭州、泉州、漳州以及安徽、湖南、贵州各地,也都有木版年画的雕印。


  由作者自己完成绘制、雕刻、印刷的版画称创作版画,以木版画为主流。木版画使用的版材须纤理细腻,软硬适度,便于运刀,有梨,黄杨、桃、梓、柳、桦木等,视图画内容及幅面大小选用。甚至有以层压板,纸版、塑料片等作线条粗犷的大幅画面的。版面以凹线为主、黑多于白的称阴刻;以凸线为主、画面白多于黑的称阳刻。也有阴刻、阳刻混用的。有单色和套色木刻,使用水溶性颜料或油墨手工印刷复制,由作者根据创作意图选用纸张,形成不同风格的木刻版画。黄杨木版可雕刻很细的线条图案,特称黄杨版画。
  麻胶版画的材料是在黄麻布上敷以木屑树脂混合物压平,因无纵横纹理,运刀方便。刻制方法和木版画相似。
  铜版画多采用蚀刻法,即先在铜版版面涂以抗蚀蜡层,用刀或针刮去腊层,刻成图画,再用腐蚀液腐蚀,无腊层处形成凹下的图纹。复制时,在版面涂墨,拭去或刮去版面墨层,仅余凹陷中的油墨,覆纸施压,使凹陷处油墨转移纸上。此法16世纪前后行于欧洲,中国偶有仿效。铜版画也有以手工直接雕刻创作的。
  石版画出现于18世纪末,是以含有油脂的药墨在石板上绘制图画,经处理后复印而成的画品。这种石印术即胶版印刷的前驱。现已无人用此法进行创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