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雍和宫
释义 Yonghe gong
雍和宫(卷名:美术)
Yonghe Monastery
  中国北京最重要的喇嘛寺院。位于城内东北部,原为清代雍正帝未继位前的王府,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雍正称帝后改名雍和宫,死后在此停灵,改原绿琉璃瓦顶为黄色。乾隆九年(1744)正式改建为喇嘛寺院,原有寝殿可能在这时改建为法轮殿。乾隆十五年清朝平定西藏内乱,为此七世达赖进贡大白檀木,于雍和宫雕造弥勒佛像,随后建造容纳佛像的万福阁及东西两阁。乾隆四十四年命仿承德广安寺戒坛形制改建法轮殿东西山殿为2层楼阁。
        


  雍和宫全部建筑依纵中轴线南北排列,分为 3部分。南部为T形广场,是改寺后扩建,为喇嘛于正月跳步扎(俗称“打鬼”)的场所。中部原是王府的前殿部分,没有经过大的改动。后部原是王府的后寝部分,全部加以拆改,宗教特征最为显著。东侧为行宫书院,是原来王府的花园,已毁。
  中国内地的佛道祠庙寺观,大都是套用府邸衙署形制,所以雍和宫由王府而改为寺院,总体格局不必要作大的改动,但主体建筑要求符合宗教特点。例如法轮殿,就是将原有的寝殿改造为都纲形式。都纲是藏语(蒙语同)经堂的音译,基本形式是,平面呈回字形,中部空间抬高凸出天窗,周围为多层内向围廊。法轮殿利用了原有的建筑平面,而在室内空间上加以改变,使之符合都纲形制。同时,喇嘛教的经堂和佛殿,常用5个呈井字形排列的体量,表现曼荼罗或金刚宝座,法轮殿就在屋顶上凸出5个天窗以为象征。万福阁也是都纲式形制,中部贯通部分置17.60米高的木雕弥勒佛像,两侧有永康、延绥两阁,3阁间连以跨空阁道,构思巧妙。这2组建筑的难得处就在于,运用极严格的清代官式建筑规则,创造出形式特殊又富有宗教个性的艺术形象,同时不失皇家殿宇的风格;单座建筑比例严谨,装饰华美,但又没有拥挤繁琐的弊病。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