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湖北渔鼓
释义 hubei yugu
湖北渔鼓(卷名:戏曲 曲艺)
  湖北曲种。湖北曾有麻城渔鼓、长阳渔鼓、襄阳渔鼓、沔阳渔鼓等,约自清末以来,多已衰微,惟鄂中的沔阳渔鼓,职业艺人代代相传,并有丰富的传统曲目和唱腔。1952年以后,沔阳渔鼓演唱活动遍及全省,1958年定名为湖北渔鼓。
  渔鼓渊源于唐宋道情(道士布道所唱的歌曲)。沔阳渔鼓的传统唱腔中,还保存〔哭灵腔〕、〔观音腔〕等曲牌,当是早期道教歌曲所遗。艺人据师承关系推算,约在清代嘉庆初年,农民在收获之余就以渔鼓做自娱性的演唱。1850 年左右出现四位著名的职业艺人张洪显、皮思金、皮思银、刘泡,其中皮氏兄弟最先运用渔鼓唱腔伴唱灯影戏,于是艺人们纷纷仿效。沔阳渔鼓曾一度与灯影戏合为一体,至1940年前后,盛行于鄂中江汉平原地区。1952年以后获得进一步发展,除继续为灯影戏伴唱以外,又恢复了独立的说唱形式。在音乐上也进行了革新,在渔鼓、云板击节乐器以外,增配了丝竹乐器伴奏。
  湖北渔鼓是说唱相间的曲艺形式。说的部分有散白、韵白之分。散白叙述故事情节,或摹拟人物的声态语气;韵白有叙述及代言两种,讲究抑扬顿挫,伴以云板击节。唱腔曲调主要由沔阳一带的〔打麦歌〕、〔薅草锣鼓〕等民歌曲调脱胎而来。结合当地方言韵调,具有节奏明快、曲调高亢的特点。唱腔结构属于曲牌联套体。曲牌的组织与其他牌子曲一类的结构形态不同,没有固定的格式,也没有固定的曲头、曲尾。唱腔分为“平腔”、“悲腔”、“鱼尾腔”、“琵琶腔”、“杂花腔”五类,适用于表达不同的情绪。在长期的演唱实践过程中,形成沔阳派、天门派、潜江派三种各具特色的流派。沔阳派唱腔以平稳、质朴、温柔淳厚见长,称为平腔渔鼓;天门派以泼辣、风趣、热情、高亢见长,称为高腔渔鼓;潜江派则显得秀美、深情而流利委婉。
  湖北渔鼓的传统曲目相当丰富,以反映冤案为内容的最多,被称为“冤枉戏”;其次是由演义小说、戏曲、民间故事改编。影响较大的有《谋考案》、《十三款》等。现代题材的作品都是短篇,影响较大的有《迷路记》、《大刀风云》等。(见彩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9: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