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社会基本矛盾
释义 shehui jiben maodun
社会基本矛盾(卷名:经济学)
basic contradiction of society
  社会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从更广的意义说,还有受这一矛盾决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但在每一个社会形态又有着它的不同的表现。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统一体。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关系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转移的。生产力在社会生产方式中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但生产关系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作为生产的社会形式有着它的积极的反作用。当着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应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当它落后于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就会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贯穿于每一种社会形态的始终。说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适应,指的是它们的基本方面是相适应的,并不表明它们之间没有矛盾,只不过矛盾尚未展开和激化罢了。这种情况,一般处于每一种特定社会形态的形成和上升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将会逐渐进入它的成熟和衰老时期,因而它们之间的矛盾就会随之而展开和激化起来,于是社会变革的时代就到来了。K.马克思说:“人们借以进行生产、消费和交换的经济形式是暂时的和历史性的形式。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2页)。
  同生产力相适应的一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还有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有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也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范畴,当然它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决定或派生出来的。正是由于同生产力相适应的一定生产关系的确立,才有适应这种生产关系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的形成和发展。上层建筑的性质是由经济基础的性质所决定的。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种社会形态,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上层建筑或迟或早地也会发生变革。但上层建筑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着它的反作用。当它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时,它能够帮助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当它落后于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归根结柢,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所制约的。当一种社会形态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使它由上升时期逐渐进入衰老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的发展,使得生产关系由新变旧,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从而要求打破原有生产关系的束缚;与此相应,维护原有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就会成为反对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阻碍和破坏新生产力发展的衰朽力量。随着矛盾的激化和阶级或社会力量对比的变化,必然要出现社会的变革。
  表现形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每一种社会形态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在经济上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对立,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这一矛盾,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才能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建立了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剥削阶级已经消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不再具有对抗的性质。在这里,社会基本矛盾不再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对立,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在人民内部先进和落后之间的矛盾等等。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人们有可能根据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和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用发展生产力的办法和改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办法,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以促进社会生产和国民经济全面迅速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一切矛盾中的基本矛盾,随着这种矛盾的发展必然要引起社会的变革。经济是基础,但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重大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形势的,还有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和哲学的观点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变革是通过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来实现的。因而,阶级斗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变化的推动力。
  马克思和F.恩格斯在谈到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时说:“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同时也采取各种附带形式──表现为冲突的总和,表现为各个阶级之间的冲突,表现为意识的矛盾、思想斗争等等、政治斗争等等”(同前,第 1卷,第81~82页)。列宁也说:“辩证法要求从发展中去全面研究某个社会现象,要求把外部的表面的东西归结于基本的动力,归结于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列宁选集》第2卷,第624页)。正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断地产生而又克服,克服而又产生,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式地上升,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参考书目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恩格斯:《反杜林论》第3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2:5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