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洛威尔,R.
释义 Luowei'er
洛威尔,R.(卷名:外国文学)
Robert Lowell (1917~1977)
  美国诗人。出身于波士顿的名门世家。远祖和近亲中有19世纪诗人詹姆斯·罗塞尔·洛威尔和意象派女诗人艾梅·洛威尔。他于1937年从哈佛大学转入俄亥俄州肯庸学院,求学于新批评派的约翰·克罗·兰塞姆门下,开始致力于“形式工整而内容艰深”的诗创作。1940年,这个清教徒的后裔皈依天主教。1943年因拒绝在陆军中服役曾被监禁。1946年发表诗集《威利爵爷的城堡》,得到好评,后获得普利策诗歌奖。所收的42首诗大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社会意义,探索在战争和罪恶魔影笼罩下的现代社会里按基督方式拯救灵魂有无可能。他以天主教教义为依据,通过神话寓言,对清教徒在历史上的罪恶进行深入的揭露,对崇尚金钱和武力的美国社会加以猛烈的抨击。
  1951年刊印诗集《卡瓦纳家族的磨坊》,其中收入一首长约 600行的叙事诗,以戏剧性独白描述一个海军军官的寡妻的梦想、回忆和病态心理。他在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采用传统的形式,格律严谨,语言凝练,但过多引用典故和暗喻,往往使读者感到隐秘难测。
  1951至1958年间,洛威尔没有发表任何诗作。他对天主教失去了信心。他在波士顿大学讲授诗歌,但经常受到精神分裂症的困扰。1957年前往美国西海岸朗诵诗歌,听到垮掉派诗人金斯堡朗诵的《嚎叫》而有所触动,转向惠特曼、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式的自由诗体。《人生写照》(1959)标志着洛威尔诗风的巨大转变。他在一组自由无韵的诗篇中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心理变化作了坦率和朴实的表述,其中有童年的回忆(《我和温佛鲁舅舅相处的最后一个下午》),有对父母的追思(《洛威尔舰长》),对旧居和亲人的怀念(《顿巴敦》、《变卖》),对不幸的婚姻生活的描绘(《夫与妻》),以及精神病院中的感受(《在苍茫中醒来》)。在著名的《回忆西大街与勒普克》中,他从平静的50年代回顾狂热的青春岁月和狱中生活;在《臭鼬出现的时刻》里他以繁复的形象体现了异化的痛苦和绝望中的自求解脱。这些自传性的诗篇充满了人生经验的真实情节,语言平易,亲切感人,其影响所及,使所谓“自白诗”成为一时的风尚。
  洛威尔于1963至1977年在哈佛大学任教期间卷入了60年代的政治运动。1965年他拒绝约翰逊总统的白宫宴会的邀请,1967年与作家诺曼·梅勒等人参加了反对越南战争向五角大楼进军的行列。这期间他出版了诗集《献给联邦死难者》(1964)、《大洋附近》(1967)等。
  1970年后, 洛威尔常住英国。 1973年出版的诗集《海豚》使他再度获得普利策诗歌奖。
  洛威尔的许多诗篇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反映了在动荡不安的美国社会中敏感的知识分子的苦闷和愤懑。在艺术手法上则代表了现代诗歌的两大趋向:一是借助隐喻表达“普遍”的事理,一是揭示“自我寻求”与异化的过程。在形式上既发展了传统的格律,又注入了自由体的清新风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5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