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滩簧
释义 tɑnhuɑng
滩簧(卷名:戏曲 曲艺)
  清代以来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的代言体坐唱曲艺。民国初年经过化妆演出,逐渐发展为当地的戏曲声腔。
  滩簧兴起于清乾隆年间。乾隆六十年(1795)成书的《霓裳续谱》已有“南词弹黄调”、“滩黄调”之称。钱泳《履园丛话》等书又称做“滩王”。乾隆年间沈起凤的传奇《文星榜》第 4出道士云:“唱滩王是我起首”,又云:“《卖橄榄》粗话直喷,《打斋饭》嚼蛆一泡。”这两出都是滩簧中出名的以诨笑取胜的曲目。嘉庆九年(1804)成书的《白雪遗音》收有《占花魁》的《醉归》、《独占》两段。乾隆、嘉庆之际是滩簧的早期阶段,在当时坐唱曲艺风行南北的影响下,它是由南词说唱衍变而成的一种代言体的坐唱形式。道光以后,昆曲由盛转衰,滩簧继起,以坐唱形式移植演唱《缀白裘》(新集)中收录的昆曲折子戏。每折分为四、五回书。沿用昆曲声腔,如〔点绛唇〕、〔醉花阴〕、〔满江红〕、〔风入松〕、〔山坡羊〕等,或取上半,或抽中段,或截下部,唱腔有繁有简,有时按不同角色变化曲调唱腔。引吭高歌如大鼓,抑扬婉转如弹词,拖腔又如昆曲,是一种将昆曲通俗化的唱法。这一类移植昆曲的曲目,称为前滩。另有以民歌小调演唱,取材于民间花鼓小戏的、以滑稽风趣见长的曲目,称为后滩。江南各地的滩簧,由于多用当地方言演唱,词句、曲调各自有所变化,特别是后滩的曲调多吸收当地小曲,民间音乐色彩更浓。所以在总的形式及风格方面虽相类似,而具体曲调、伴奏、过门、唱法等都各有不同。因此各地滩簧多加以地方称谓,如苏州滩簧、杭州滩簧、湖州滩簧、金华滩簧、宁波滩簧、绍兴滩簧、余姚滩簧、兰溪滩簧、浦东滩簧。另外,绍兴平胡调、台州词调、温州弹词等曲种虽不称滩簧,但其演唱形式和曲目、曲调也和滩簧大同小异,受滩簧影响较大。至清末民初,小型戏曲蓬勃发展,各地的滩簧也相继仿效戏曲形式,改为化妆登台演出。随着角色的增多,表演的需要,曲调、音乐逐步演变,形成各种滩簧声腔的剧种,如苏剧、甬剧、姚剧、湖剧、锡剧、沪剧等。其中,杭州滩簧流传时间较长,直到20世纪60年代仍以坐唱曲艺形式演出。
  滩簧的曲调丰富,曲体结构可长可短,能伸能缩。唱腔舒展与繁促相间。演唱风格柔婉,音韵中和,接近口语,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郁。演出以在喜庆堂会场所为主,演唱者少至 3人,多至9~11人,通常是5人或7人,脚色分生、旦、净、丑4个行当。生又分小生、老生;旦又分小旦、老旦、彩旦。演唱者自操乐器,以鼓板击节,丝竹乐器有二胡、琵琶、三弦、筝、笙、箫、双清、扬琴,间或用笛;也有加小锣、小鼓的。唱正书前,有先奏音乐的,有先唱开篇或节诗的。加锣鼓的滩簧,以闹台为前奏曲。在应堂会演出时,一般先唱 4个前滩曲目,饭后再唱 4个后滩曲目。前滩曲目如《西厢记》中的《游殿》、《寄柬》、《拷红》,《烂柯山》中的《逼休》、《泼水》,《白兔记》中的《送子》、《出猎》,《白蛇传》中的《断桥》、《合钵》等,相传有 300多折。后滩曲目有《卖草囤》、《卖橄榄》、《荡湖船》、《马浪荡》、《打窗楼》、《双落发》等18折。
  早期的滩簧开篇《宫怨》,曾在清代影响到四川清音、广西文场、湖南丝弦等曲种,一直传唱到现在,称为滩簧调或滩簧腔,但多以当地方言演唱,音乐曲调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