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百日咳 |
释义 | bairike 百日咳(卷名:中国传统医学) whooping cough 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咳后伴有特殊的吸气性回吼声为特征的呼吸道传染病。又名顿咳、疫咳、痉咳。流行于冬春季节。5岁以下婴幼儿最多见,年龄越小病情越重。百日咳病程较长,可持续两三个月以上。治疗以清化痰热、肃肺降逆为主。 百日咳为时行疫毒之邪侵犯肺系,挟痰交结气道,肺气上逆所致。初起与感冒咳嗽相似。邪气郁而化热,痰热互结,则发为痉咳。痉咳虽发生在肺,但咳久也可影响其他脏腑,如犯胃则引起胃气上逆而呕吐;犯肝则肝气横逆而两胁作痛;引动心肝之火,损伤络脉而见咯血、衄血、舌下溃疡;影响于大肠、膀胱则出现二便失禁。 百日咳可按初咳期、痉咳期、恢复期的不同临床表现辨证论治。①初咳期。症状有咳嗽、喷嚏、流涕或发热等,两三天后咳嗽增剧,痰稀色白,但未见痉咳,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宣肺,常用桑菊饮、止嗽散加减。②痉咳期。一般从发病第二周开始,病程长短不一,可见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可连咳数十声,日轻夜重,咳剧时伴有鸡鸣状回吼声,必待痰涎吐出,才能暂时缓解,不久又发作,同时伴有涕泪俱作、弯腰曲背、眼胞浮肿,甚则双目出血,或鼻衄及痰中带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化痰热、肃肺降逆,常用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加减。③恢复期。痉咳开始好转,咳嗽逐渐减轻,可见神怯气弱、困倦乏力、容易出汗、舌质红、苔少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治宜益气养阴、补肺健脾,常用人参五味子汤为主方。 婴儿百日咳多无典型痉咳与咳后回吼声,常以咳嗽憋气,口唇青紫,甚则抽搐为主症,症情严重,预后较差。验方鹭鸶涎丸、鸡苦胆、大蒜汁等对百日咳有一定疗效。针灸可取定喘、天突、大椎、丰隆等穴。百日咳病程长,加之婴幼儿体质薄弱,故多见小儿肺炎等并发症,须加注意。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忌油腻荤腥、生冷瓜果、辛辣刺激性饮食。发现百日咳患儿须及时隔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