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瓦尔特·封·德尔·福格威德
释义 Wa'erte feng de'er Fugeweide
瓦尔特·封·德尔·福格威德(卷名:外国文学)
Walther von der Vogelweide (约1170~1230)
  奥地利诗人。出身下层贵族家庭。有人根据文献记载,认为被称作他出生地的福格威德可能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地名。
  瓦尔特是中古德语抒情诗人,宫廷骑士爱情诗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生平和创作分三个时期:第一为青年时期(1189~1198)。他在维也纳莱奥波尔德五世宫廷任宫仆和侍从,接受宫廷教育,学会了“说和唱”,受到同在维也纳宫廷的著名诗人赖因玛尔·封·哈格瑙的影响和教导,开始写作宫廷抒情诗。这些诗歌颂骑士的殷勤、忍耐和无偿地为女主人服务的精神,形式呆板,内容空虚,矫揉造作。后来他受诗人享利希·封·莫伦根的启发,开始用骑士爱情诗的形式写作描写世俗欢乐和真挚爱情的诗歌,为此遭到赖因玛尔·封·哈格瑙的训斥。瓦尔特于1198年离开维也纳,去德国各地漫游。
  第二为漫游时期(1198~1220)。瓦尔特作为骑士和行吟诗人到过许多地方,也在一些宫廷中作客,如在施陶芬族的菲力浦·封·施瓦本宫廷和图林根公爵赫尔曼宫廷。1203年他一度返回维也纳,企图与赖因玛尔和解,但遭到拒绝,从此彻底决裂。1212年与诗人莫伦根一起在迪特里希·封·迈森宫廷服务。此后多年住在帕绍大主教沃尔夫格尔教区。
  瓦尔特开始漫游时正当德意志帝国陷入严重政治危机时期。施瓦本霍亨施陶芬和萨克森韦尔芬两大氏族为争夺皇权斗争激烈。罗马教皇利用德国诸侯之间的矛盾,挑拨离间。诗人积极投入反教皇的斗争。他最初支持1198年被选为德王的施瓦本的菲力浦,1208年菲力浦死后,他又站到曾反对过菲力浦的萨克森的奥托四世一边,以诗歌为武器,宣传爱国思想,维护中央集权,揭露教皇削弱王权的阴谋,主张德国统一。这一时期他写了大量形式简短、语言锋利、寓意深刻的政治格言诗。《我坐在岩石上》一诗,抨击罗马教皇对德国内政的干涉,渴望德国实现统一。在《我听见一湾流水的潺潺声》中,诗人感叹各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王”和正常的生活秩序,要求菲力浦皇帝行使职权,治理国家。《我目睹这一切》揭露教皇干涉德国内政、进行挑拨离间的阴谋活动。他在漫游中增长了知识,接触了各阶层人民生活。这使他的诗歌趋向朴素真实,增强了生活气息。他写了许多歌颂自然和爱情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诗篇《菩提树下》描写一个普通少女等待情人的情景。
  第三为晚年时期(从1220年直到去世)。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维尔次堡给他一块封地,他经过20多年的流浪生活终于找到了安身之处。晚年,他看到国家四分五裂,诸侯割据,皇帝无能治理国家,感到悲观失望,哀叹骑士阶级没落,怀念菲力浦二世统治时封建社会的全盛时代。这一时期写有挽歌《哀哉,岁月流到何处去!》和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诗篇。
  瓦尔特是德语文学中最早的政治诗人。他的爱国思想表现为反对教皇,维护皇权,主张国家统一。他努力发挥诗歌的作用,创造了政治格言诗这种文学体裁,在历史上起了一定进步作用。他的抒情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突破了宫廷骑士爱情诗的框框,主张描写真实,并以自己的艺术实践改造了传统的宫廷抒情诗,使其富有民间色彩。
  瓦尔特对中世纪德语文学有巨大贡献,但长期被后世所忽视,直到18、19世纪才对他的作品给予适当的评价。现在保留下来的作品中歌颂自然和爱情的诗歌有70首,政治格言诗有 100首,但因缺少足够的文献根据,尚不能肯定都是他的原作。
  参考书目
 H. F. Friedrich, Walther von der Vogelweide, Neustadt a. d. Aisch, 1978.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4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