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汉剧
释义 hɑnju
汉剧(卷名:戏曲 曲艺)
  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北省境内长江、汉水流域及河南、湖南、陕西、四川部分地区。声腔以二簧、西皮为主,属于皮簧腔系。二簧腔原出自四平腔的衍变,西皮则由西北的梆子腔在湖北襄阳一带变化而成。二簧西皮原是两种独立的腔调,各有剧目。大约在清中叶,两种腔调交流,融合为一个声腔系统。起先只称做二簧,后被简称为皮簧。湖北旧称楚调、汉调,1912年后改称汉剧或汉戏。
  清道光三十年刊印的《汉皋竹枝词》中,叶调元记述他于道光十三年重游汉口时所见风物,描写楚调在汉口一带流行的情形:“月琴弦子与胡琴,三样和成绝妙音”,“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簧”,并提及前辈演员与当时演员在艺术上的继承关系,说“小金当日姓名香,喉似笙箫舌似簧。二十年来谁嗣响?风流不坠是胡郎。”由此推算,到嘉庆、道光年间,汉口演出的楚调,已是二簧西皮并奏,采用胡琴伴奏。在此期间,湖北的艺人王洪贵、李六以及稍后的余三胜已带着皮簧相继进入北京,搭徽班演戏。由于鄂东的黄冈、罗田和安徽的怀宁、潜山毗邻,交通方便,所以当时汉班演员与徽班演员同班演戏是常见的事,二簧西皮合流,徽班与汉班演员均贡献过力量。
  汉剧在湖北发展所形成的襄河、荆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湖北方言叫作“路子”。襄河路子以襄樊为中心,活动范围及于汉水中上游,襄樊又是“襄阳调”即西皮腔的兴发之地;荆河路子以荆(州)、沙(市)为中心,伸延到荆江两岸;府河路子包括安陆、随县、孝感、黄陂;汉河路子即指武汉,但包括鄂东的黄州、鄂南的大冶。这 4条路子在方言上略存差异,在演出上各具特色。它们之间的相互争胜与相互吸收,对汉剧的发展壮大,起过积极作用。近百年来 4条路子重视科班建设和人才培养。如府河的桂林班,道光中叶连续办过8届科班。后起的丑脚吕平旺、旦脚李彩云,都出身于府河。著名的太和班、同乐班在沙市办班,训练出诸如余洪奎、熊占彪等一批荆河路子的代表人物。通山的名师舒二喜连续办过 10 届科班。后来出现在汉口舞台上的朱洪寿(净)、徐继声(生)、陈凤钦(夫)都来自鄂南。太平天国英王麾下的某部将,失败后化名刘菊辉,在荆门石牌镇办起一个科班,培养出傅友才(汉剧著名的组织者傅心一之父)、李四喜、陈启才(名贴小翠喜之父)等一批对改变汉剧面貌起过重大作用的革新家。汉口辟为商埠后,光绪年间汉河派在此办了“天双喜科班”,辛亥革命后又办起“天春长科班”,前者称为老天字科,出了任天全等一批演员;后者称为小天字科,出了吴天保等一批演员,加上余洪元(末)、牡丹花(贴,董瑶阶)等名角相继抵汉,汉剧又出现了一个兴盛时期。待到1927年大革命的风暴席卷武汉时,汉剧出现了“训幼女学社”(新化女科班),培养出以陈伯华(新化钗)为代表的一批女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汉剧艺人响应周恩来的号召参加了抗日救亡活动,由郭沫若等帮助组织了10个流动宣传队,由傅心一、吴天保率领的汉剧流动宣传第一队步行入川,在重庆、成都一带演出了《淝水之战》、《江汉渔歌》、《文天祥》、《岳飞》等剧,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当时在重庆北碚兴办的汉剧训练班,学生毕业后组成“五一汉剧团”,抗日战争胜利回鄂后改名为黄石市汉剧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成立了20多个汉剧团,1962年武汉市建立武汉汉剧院,主要演员有陈伯华、吴天保、胡桂林、李罗克等。湖北省和武汉市戏曲学校都设立了汉剧科,集中各行的优秀师资,培养出新的人才,充实了演出团体。
  早期汉剧剧目,以本戏居多,大量的是历史演义故事和民间传说,进入城市后,逐渐改以折子戏为主。现存清代汉口坊间刻本《新镌楚曲十种》中所收《祭风台》、《临潼斗宝》等剧本,反映了早期本戏的面貌。汉剧的传统剧目,相传近千数,由于本戏失传较多,现存的仅有660多个,其中二簧戏约180多个,西皮戏330多个,二簧西皮兼唱的70多个,另有杂调小戏若干个。二簧戏《双尽忠》、《两狼山》、《祭江》、《祭塔》、《生死板》、《龙凤阁》 (全部 《二进宫》)、《清风亭》、《琵琶词》等,西皮戏《战樊城》、《让成都》、《醉写》、《骂曹》、《探窑》、《乔府求计》以及《打花鼓》、《审陶大》、《雷神洞》、《六部审》、《合银牌》、《闹金阶》、《斩李虎》等,都是较有特色的剧目。在经过整理加工的传统剧目中,《宇宙锋》(见彩图)、《二度梅》、《审陶大》、《哭祖庙》、《磐河桥》以及新编历史剧《闯王旗》均已摄制成舞台艺术片或教学影片。新编或移植的现代戏有《血债血还》、《红色娘子军》、《金沙江畔》、《高山劲松》、《春江渡》、《蔡九赔鸭》及已摄制成影片的《借牛》等。


  汉剧脚色分十大行: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末脚中的代表人物余洪元,最先对唱腔、表演做了突破的尝试,演《兴汉图》、《白帝城》的刘备,能以雍容的表演和醇厚深沉的唱腔取胜,《两狼山》杨业的〔二簧慢板〕确是慷慨悲歌,把汉剧〔反二簧〕唱腔提到一个新的水平。再如《四进士》和《失印救火》,同属衙门吏役的戏,他却能在宋士杰的狡黠中显示其刚强正义,在白怀的机警中表现其谨小慎微的性格,区分得极其鲜明。与余洪元并驾齐驱,同样以演人物见长的贴旦董瑶阶,善于从妇女的日常生活中捕捉表演素材,以细致泼辣见长,扮演水浒戏中三个女性角色即阎惜姣、潘金莲、潘巧云,都能从细微处见功夫,不使其雷同,晚年与名丑李春森合作《打花鼓》,卖艺夫妻模拟“狸猫(夫)扑蝶(妻)”的身段,舞姿优美,把技巧用于描写人物,获得赞誉。近几十年来,生行吴天保,以高亢激越的唱腔见称,峭拔饱满,成为青年演员师法的“吴派”。旦行陈伯华,突破四旦八贴行当的限制,创造了绚丽多彩而又融于人物内心活动的“陈派”唱腔,不论《宇宙锋》的〔反二簧〕,还是《二度梅》的〔慢西皮〕,都能以声传情,细致刻画人物,为探索旦行演唱和表演艺术的新高度做出了有益的革新尝试。此外,在群众中有影响的演员,先后还有:末刘炳南、胡桂林、魏平原;净余洪奎、朱洪寿;生钱文奎、尹春保;旦李彩云、刘顺娥;丑汪天中、吕平旺;外周天栋;小黄双喜、李四立;贴赛黄陂、小翠喜;夫董燮堂、陈凤钦;杂尹太平、张天喜等人,他们均为汉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汉剧的声腔以西皮、二簧为主,兼有吹腔、杂曲、小调。西皮也称“下把”,定 la-mi弦,高亢激越,爽朗流畅,板式有慢西皮、中西皮(原板)、快西皮、西皮垛子、一字板及导板、摇板、散板。还有反西皮,声调悲怆,用于《罗成显魂》;襄阳调,用于《雷神洞》。二簧也称“上把”,定sol-re弦,曲调柔和委婉,板式有慢三眼(包括马蹄调)、三眼垛子、二流(原板)以及导板、摇板、散板。反二簧最为苍凉。四平调,有节奏徐缓的三眼平板和行腔高亢的走马平板。
  汉剧曲牌分唢呐、笛子、丝弦 3种,共有 400余首。文场以胡琴、二胡、月琴、三弦为4大件,外有笛子、琵琶、唢呐;武场锣、钹之外,还夹用马锣的“川打”,颇具特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