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梗死
释义 gengsi
梗死(卷名:现代医学)
infarction
  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一部分由于血流阻断而发生缺血性坏死的现象,又称梗塞。血流中断的原因有栓塞(常是由于栓子,随血流带到他处并停留在较小的血管中引起管腔阻塞)、血栓形成〔血管内血液凝成固体(血栓)的过程〕或动脉持续痉挛,若不能及时建立起足以供给该组织所需血液的侧枝循环,则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比如脾的动脉为终动脉,与附近动脉无吻合枝,阻塞后不可能建立侧枝循环;若这些动脉因血栓或栓子而堵塞,即可引起梗死。梗死的组织一般呈灰白色,如肾、脾的梗死,称白色梗死或贫血性梗死。有的梗死灶中有出血,称红色梗死或出血性梗死,见于组织疏松,血管吻合支丰富,或有双重血液循环的器官,如肺和肠的梗死。梗死对机体的意义与受累器官或部分的重要性和对缺氧的敏感性、梗死的大小以及有无感染等关系密切。如脾梗死常不引起严重后果,心脏梗死常是严重的。皮肤、肝、甲状腺等由于血管丰富,梗死罕见。
  脾、肾梗死  多由栓子所致、常为多发性。梗死灶肉眼观察常呈锥体形,锥体的底部位于器官的包膜面,锥体的尖部指向动脉被堵塞的部位,梗死灶早期为粉红色,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后发生自溶,并吸收水分,致坏死区内压力增高,血液被挤出,梗死灶呈白色。梗死的边缘带由于炎症反应而充血,由于毛细血管的损害而出血,故呈红色。肾梗死主要累及肾皮质。肾包膜下的一薄层肾皮质由于还有包膜血管供血,故不梗死。脾、肾梗死灶最后由巨噬细胞清除,纤维组织从梗死灶四周长入,形成梗死灶小则可无症状。亦可引起脾区或腰部疼痛、肾梗死可有血尿症状。肉芽组织使梗死灶机化、愈合,形成表面下陷的瘢痕。
  肺梗死  肺静脉回流受阻(如二尖瓣狭窄、左心衰竭)时,肺呈高度慢性瘀血,肺毛细血管床充分开放,出现肺动脉栓塞,这时才会发生梗死。由于肺有双重血管(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供血,梗死发生后,支气管动脉仍向坏死区供血,血液得以从被损害的血管渗出,故肺梗死为出血性。临床上表现咯血。肺梗死灶大致呈锥形,锥体的底位于肺胸膜面,锥尖指向肺动脉被堵塞部位。相应的肺胸膜面常有纤维蛋白性渗出物附着,呼吸时肺胸膜与壁层胸膜摩擦引起胸痛、后梗死灶内血液吸收,肉芽组织长入,形成瘢痕。
  心肌梗死  是最严重的梗死之一。临床上或称心肌梗塞(见心肌梗死)。
  脑梗死  发生于脑血流中断或严重减少时,如脑动脉栓塞,脑动脉粥样硬化伴发血栓;颈内动脉或椎动脉严重的粥样硬化(可伴血栓形成)时;甚至严重的低血压时也可发生严重的脑梗死、脑组织中蛋白质较少,水分及脂质多,血流阻断后是液化性坏死。梗死灶多为不规则形白色,有时可为出血性,若梗死区小,可由吞噬细胞清除,由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瘢痕而愈合,对病人影响较小。若梗死区大,常形成囊腔。脑梗死常引起昏迷,偏瘫,甚至死亡。
  视网膜梗死  视网膜的中央动脉为终动脉,若被阻塞,可引起视网膜梗死而致失明。
  肠梗死  肠系膜上动脉阻塞(因栓子、血栓、肠扭转、肠套叠、肠疝等)可引起出血性梗死,又称肠湿性坏疽,病人可出现腹痛、便血等急腹症表现,甚至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或死亡。肠系膜下动脉阻塞可不引起梗死,但常引起缺血性结肠炎。
  感染性梗死  又称败血性梗死,如细菌性内心膜炎、菌血症时,细菌可在梗死区繁殖,常引起化脓性炎症。败血性梗死往往是败血症的一部分,后果较严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2: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