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sheng
生(卷名:戏曲 曲艺)
  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一般用作净、丑以外的男脚色的统称。
  生的名目初见于宋元南戏,泛指剧中男主角,其含义与北杂剧的正末相当。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 3个男主角张协、延寿马和孙必达,虽然身份和性格各不相同,但皆为生扮。明代的南曲系统各剧种如昆山腔和弋阳诸腔等仍沿南戏旧制。随着表演艺术的逐步提高和艺术技巧的逐步积累,生行逐渐分化,至清初以后昆山腔表演艺术发展的成熟期,形成了老生、小生、外、末4个支系(《扬州画舫录》);高腔、梆子和皮簧等各系统剧种也都各有自己的创造,因而又繁衍出更多的分支。按其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特征和表演特点,大致可分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和娃娃生几类:
  老生  主要扮演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因多戴髯口,故又称须生,俗称胡子生。重唱功,用真声,念韵白;动作造型庄重、端方。扮演的人物有昆曲《鸣凤记》的杨继盛、《长生殿·弹词》的李龟年,京剧《空城计》的诸葛亮、《将相和》的蔺相如,梆子《蝴蝶盃》的田云山、《辕门斩子》的杨延昭等。京剧在老生中又有唱功老生、做功老生、靠把老生和武老生等分支:唱功老生以唱功为主,因动作造型要求安详、稳重,故又称安工老生,多扮帝王、官员、书生一类人物,如《捉放曹》的陈宫、《法门寺》的赵廉;安工老生中扮演帝王的,又称王帽老生,如《上天台》的刘秀。做功老生俗称衰派老生,是唱、念、做诸功并重而以做功为主的脚色,扮演人物有《四进士》的宋士杰、《清风亭》的张元秀、《坐楼杀惜》的宋江等。靠把老生因扎大靠和善用刀枪把子而得名,多扮大将,如《定军山》的黄忠、《战太平》的花云;武老生为兼重唱功的武生,扮演人物有《反五关》的黄飞虎、《火烧百凉楼》的吴桢等。两者都兼重唱功,但前者重工架,着重表现人物的气度和神采;后者重武打,着重表现人物的英武勇猛。汉剧、粤剧、湘剧等剧种,将上述各类人物分别归入生、外、末三行,生特指戴黑髯、以唱功为主的脚色,如汉剧《哭祖庙》的刘谌、《四郎探母》的杨延辉等即为生扮。


  老生中另有红生一行,主要扮演三国戏中的关羽。关羽在昆山腔中原属红面即红净的本工,徽剧、京剧等改由老生扮,因勾红脸,故称红生。表演上有特殊要求:唱腔高亢激越,动作凝重简练,唱做中蕴含着一股内在的力量,着重表现关羽的威严和神勇,为戏曲舞台上独特的性格造型。赵匡胤等人物也由红生扮演。
  小生  与老生相对应,小生扮演青年男性。小生的名目出现甚早,定型却较晚。早期小生只是生的副角,并不表现确定的年龄或性格特征。如明刊本《明珠记》的古押衙,自称“老夫”,台词中还有“如今年近六旬”等语;清初抄本《琥珀匙》的束御史自称“我这一把年纪”,却都由小生扮演。故徐渭《南词叙录》把小生作为“外”的同义语(即生外之生),王骥德《曲律》则径称之为“贴生”。北杂剧有“软末泥”的名目(夏庭芝《青楼集》),扮演的当为青年书生一类,但不称小生。小生之逐步稳定为扮演青年男性的独立行当,当在清初以后昆山腔表演艺术走向成熟的时期。其后高腔、梆子、皮簧等系统剧种又各自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小生的表演在不同剧种中各具特色,但也有共同之点。在音色运用上大致可分两类:一类用真声,高腔和地方小戏系统剧种多用之;一类是以假声为主、真假声结合,昆曲和皮簧系统剧种多用之。动作造型的基调儒雅倜傥、秀逸飞动。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又有巾生、冠生、穷生、雉尾生和武小生之分:
  ①巾生  又称扇子生,因戴文生巾或持折扇而得名,多扮儒雅潇洒的青年书生如昆曲《牡丹亭》的柳梦梅、川剧《柳荫记》的梁山伯等。唱、念、做诸功并重。川剧文小生有“站如亭亭玉树,行如风送落叶”之说,基本上可概括巾生的表演特点。
  ②冠生  一作官生,昆曲特有的行当,为巾生之变格。按扮演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气质,又分大冠生、小冠生两类:大冠生实为戴髯口的小生,多扮风流蕴藉的皇帝或狂放不羁的才子,如《长生殿》的唐明皇、《彩毫记·醉写》的李白等;小冠生又称纱帽小生,多扮春风得意的年轻新贵,如《荆钗记》的王十朋、《白罗衫》的徐继祖。动作造型要求在儒雅秀逸的基调中透出气宇轩昂的神态。京剧受昆曲影响而有纱帽生,扮演《玉堂春》的王金龙一类人物,但不称冠生。
  ③穷生  常扮穷愁潦倒的落魄书生,如川剧《彩楼记》的吕蒙正、昆曲《绣襦记》的郑元和、京剧《棒打薄情郎》的莫稽等。穷生走路要略带移步,类似拖着鞋皮;两手经常抱胸,却不能耸肩缩颈。这种动作造型,是对这类人物寒酸迂腐而又傲骨嶙峋的精神状态的微妙表达。因有“拖鞋皮”的步法,故昆曲又称为鞋皮生,也称黑衣生。
  ④雉尾生  一作翎子生,因常在帽盔上插两根雉尾而得名,扮演雄姿英发的青年将领如《群英会》的周瑜、《连环记》的吕布等。唱、念、做、打诸功并重。很多梆子剧种有“耍翎子”特技,用来突出特定人物的内心活动。
  ⑤武小生  扮演年轻小将。重武功。如京剧《八大锤》的陆文龙、《岳家庄》的岳云、《九龙山》的杨再兴。
  外  南戏和北杂剧均有此名,泛指生或末的副角,意为生外之生、末外之末,不表现确定的性格特征。明代南曲系统诸剧种中开始向扮演老年人发展。但有时仍用来扮演副角,如明刊本《岳飞破虏东窗记》中岳飞之子岳云和义子张宪,一作大外,一作小外,就是与生扮的主角岳飞相对应的称谓;至昆山腔中渐趋定型,成为扮演老年人的独立行当。因常戴白髯,故又称老外。李斗《扬州画舫录》记清代著名老外演员王丹山的表演“气局老苍、声振梁木”,基本上概括了老外的艺术特点。扮演人物有《浣纱记》的伍员、《鸣凤记》的夏言、《西楼记》的周旺等。今昆、汉、湘、粤等剧种仍有此行。唯汉剧的外不同于昆曲的老外,是唱、念、做并重、兼演靠把戏的行当,《合银牌》的韩弘道、《烹蒯彻》的蒯彻、《表功》的秦琼、《战太平》的花云等,均由外扮。京剧、梆子等剧种并入老生,不另分行。
  末  南戏和北杂剧皆有此名,但两者含义不同。南戏的末有三种职能:①演出开始时向观众介绍剧情梗概和剧本主题,叫做“副末开场”;②与净、丑配合,滑稽调笑;③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人物。北杂剧的末为正剧性男脚色的统称,以正末为末中正角。由明至清,经过南曲系统诸剧种的创造发展和相互交流,末的内涵和表现形态都有了很大变化:“副末开场”的职能仍被保留,喜剧色彩完全消失,扮演的人物逐渐稳定,艺术上也有了自己的特色,成为独立的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人物。昆曲《一捧雪》的莫诚(成)、《荆钗记》的李成、《浣纱记·寄子》的鲍叔等皆由末扮。近代戏曲中,末的发展大致有两种情况:①有些剧种如汉剧、湘剧等,末仍是重要行当之一,经常扮演主要人物,如《兴汉图》的刘备、《李陵碑》的杨继业,《四进士》的宋士杰、《扫松下书》的张广才等,都是末行的重头戏;②多数剧种已并入老生,不另分行。如早期京剧还用末扮次要人物,《李陵碑》的杨延昭、《文昭关》的皇甫讷等,向例须由末扮,后归入老生行。


   武生  扮演擅长武艺的人物,分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两类。长靠武生扮演大将,以扎大靠、穿厚底靴而得名。念白讲究吐字清晰,峭拔有力;重腰腿功和武打,更重身段工架,以突出人物的大将风度和英武气概。京剧《挑滑(华)车》的高宠、《长坂坡》的赵云等,都是长靠武生的本工戏。京剧中另有勾脸武生一类,如《铁笼山》的姜维、《艳阳楼》的高登、《状元印》的常遇春、《金钱豹》的金钱豹等,原为武净的本工,后改由长靠武生兼演,但仍勾脸谱,故称勾脸武生。短打武生常穿抱衣抱裤和薄底靴,以动作的轻捷矫健,跌扑翻打的勇猛炽烈见长。京剧《三岔口》的任棠惠、《十字坡》的武松、《白水滩》的十一郎、《恶虎村》的黄天霸等,都是短打武生的本工。《闹天宫》等剧的孙悟空也由短打武生扮演。京剧还有娃娃武生一类,扮演精于武艺的儿童,如《乾元山》的哪吒,要求在武打表演中透出儿童的稚气。
  娃娃生  扮演儿童角色。京剧《三娘教子》的薛倚哥、《汾河湾》的薛丁山等,皆由娃娃生扮。昆曲的儿童角色例由贴旦兼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