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目录
释义 mulu
目录(卷名:图书馆学 情报学 档案学)
bibliography;catalogue
  著录一批相关文献,按照一定次序编排而成的揭示与报道文献信息的工具。又称书目。它产生于文献的大量积累和人们对文献利用的需求。目录作为一种联系文献与需求者之间的媒介或纽带,以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书目情报需求为目的对文献信息进行科学的揭示和有效的报道,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词源  英语bibliography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 5世纪的古希腊,含义是"图书" (biblion)和"抄写"(grapho),后演变为图书著录或图书描述。catalogue多指反映文献收藏情况的目录。在汉语中,"目"是一个象形字,本义是人眼,后来用作条举多数的名物,《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目者,辨其事也。"古人著书常从书中撷取二三字为一篇的篇题,这些篇题就是目。刘向校书,汉书本传称他"比类相从,各有条目。"《汉书·艺文志》称他"辄条其篇目"。"录"字原指刻木时发出的声音,引申有记录的意思。《公羊传·隐公十年》:"《春秋》录内而略外。"录是合篇目及撮述一书大意的叙言,录包括篇目及叙录,故单举录即可概括篇目,刘向校书之后所奏上的篇目指意,载在本书前面的谓之录。目录是指篇目和叙录,在古代著作中,有时分指,有时兼包。目录作为专门名词出现较早,按《汉书·叙传》云:"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序洪烈,述艺文志第十。"又《文选》任彦昇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引刘歆《七略》曰:"《尚书》有青丝编目录。"古代目录有一书之目录和群书之目录之分。有人将总括群书仅载书名而无叙录的称为书目,也有将目录理解为揭示具体的收藏单位的文献信息,而书目揭示与报道的文献则可能不受收藏处所的限制。现在目录又称为书目,互相通用。
  简史  目录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世界上最早的目录要推古希腊目录学家、诗人卡利马科斯 (约公元前305~约前240)编撰的《皮纳克斯》(又名《各科著名学者及其著作目录》,现存残片)。该书目不仅记录了卡里马科斯领导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还包括当时所有的希腊文献。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促进了书目编制的发展。1545年C.格斯纳出版了《世界书目》。16世纪意大利法学家乔万尼·内维扎诺编制了《法学家文献目录》,1591年德国的伊斯雷尔·施帕赫编制了《医学著作目录》。1564年在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出版的《法兰克福图书市场目录》 (此后每半年出版一次,直至1749年)成为出版发行书目的开端,以后很多国家都出版了这种目录,并在18、19世纪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家书目的出现是书目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在书目收录范围以及分类体系、检索途径等编制技术方面都具有很大进步。19世纪在西方出现定期出版的国家书目,此后各国都陆续编纂出版国家书目。1881~1900年出版的《不列颠博物院字顺馆藏目录》,收录了130万册图书,款目总数超过450万条, 与法国的《国家图书馆馆藏印刷图书总目》(1897年出版,迄今已出230多卷)被誉为世界目录中的双璧。18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出现卡片式目录,19世纪以后逐渐成为各国图书馆馆藏目录的主要形式之一。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机读目录,以后很多国家也纷纷发行这种目录。联机图书馆中心的联机联合目录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书目数据库(机读联合目录)。
  中国早在殷商时代(公元前15~前12世纪)已经有了大量文献,仅安阳小屯等地出土的甲骨文献已有16万片之多,当时甲骨文献的排列有一定的顺序。周代掌管文献的史官有明确的分工,如外史"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说明西周时期很可能已有了登记和通报文献的目录工作。
  《汉书·艺文志》记载:"武帝时,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是现有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群书目录。公元前26年,汉成帝命陈农搜求遗书,诏光禄大夫刘向等领校秘书。刘向校书未竟而卒,其子刘歆继承父业, 将刘向校书时撰写的每篇叙录全文汇编而成《别录》20卷,刘歆取《别录》所载,种别而成《七略》7卷。《别录》为后世叙录体提要之楷模; 《七略》创立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书目分类体系,对后世目录的编制影响深远(见《别录》、《七略》)。西晋秘书监荀勖撰《中经新簿》,根据当时文化和学术的发展,图书数量的变化,创立了四部书目分类体系。东晋李充编撰《晋元帝四部书目》将其乙丙两部位置互换,史部书部次在诸子书之前,李充定著的四部书目分类体系成为宋、齐、梁、陈、隋等各代秘阁藏书编撰目录的永制。由政府主持对宫廷藏书进行整理而编制的官修目录各个朝代都有,如:唐开元年间,元行冲等编撰的《群书四部录》200卷,毋煚编的《古今书录》40卷,宋王尧臣、欧阳修等编《崇文总目》66卷,南宋陈骙编的《中兴馆阁书目》70卷,张攀编《中兴馆阁续书目》30卷, 元代杨士奇编撰的《文渊阁书目》等。官修目录中最出色的代表要推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公元1772年以纪昀为总纂修官,根据弘历旨意,将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对每一部书所撰写的提要汇编而成,它收录古籍3461种 79309卷以及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存目6793种、 93551卷,按经、史、子、集四部书目分类体系编排,四部之前有总序,大小类目之前有小序,每书有提要,是清代乾隆以前中国古代著作之总结,可算是中国古代书目分类体系最完善的代表,也是中国书目方法集大成之作。


  东汉班固编撰汉书,根据刘歆的《七略》删订而成《汉书·艺文志》,立下了后世史书志艺文的楷模,开创了史志目录这一新的目录类型,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也是研究中国先秦至西汉社会学术思想和文化典籍状况的重要目录。《隋书·经籍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反映了中国中古时期文献存亡的状况。此后,《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乃至《清史稿》中均有艺文志或经籍志,在正史中留下了对一代藏书或一朝人著述的记录。
  私家藏书目录是官修目录的重要补充,它始于南朝宋王俭编撰的《七志》,该书目沿用《七略》的分类体系,在"六志"之后,增设了"图谱志", 在每书书名之下立一小传,开创了传录体提要的先例。梁阮孝绪编的《七录》,隋许善心编的《七林》,唐代吴兢编的《西斋书目》等这些私家藏书目录大多亡佚。到宋代由于文化学术的发展,印刷事业的进步,藏书家较多,所编目录的体例也比较完备,如流传至今的重要私家藏书目录有:晁公武编的《郡斋读书志》、尤袤编的《遂初堂书目》和陈振孙编的《直斋书录解题》。明代藏书家达 400余人,私人藏书目录比较发达,较著名的有:高儒的《百川书志》、徐的《红雨楼书目》、晁瑮的《晁氏宝文堂书目》、赵奇美的《脉望馆书目》、祁承的《澹生堂书目》、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等。清代前期,私家藏书风气盛行,许多藏书家自撰目录,著名的有:钱曾编的《也是园书目》和《述古堂书目》、徐乾学编的《传是楼书目》等,也有学者为别人藏书编目录,如孙星衍编的《孙氏祠堂书目》等。
  专科目录是随着学术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魏晋以后,佛教风靡全国,自魏至隋有佛教文献目录40余种,以释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释僧佑的《出三藏记集》为最著。《出三藏记集》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佛教文献目录。唐代专科目录有道宣的《大唐内典录》、智升的《大唐开元释教录》、杨松珍的《史目》、殷仲茂的《十三代史目》等。宋代高似孙的《史略》和《子略》是影响较大的专科目录,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戏曲文献目录。明代智旭的《阅藏知津》标明了佛经庋藏方位,可算是中国联合目录的最早尝试。清代朱彝尊的《经义考》、章学诚的《史籍考》、谢启昆的《小学考》。 梅文鼎的 《勿庵历算书目》、 黄文旸的《重订曲海总目》、王国维的《曲录》等是有影响的专科目录。
  清代由于考据学和版本学盛行,藏书刻书比较普遍,版本目录得到了发展,较著名的有钱曾的《读书敏求记》、于敏中等编《天禄琳瑯书目》、黄丕烈的《百宋一廛书录》、莫友芝的《郘亭知见传本书目》、邵懿辰的《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等,其中,《读书敏求记》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版本的目录。
  近现代书目特点之一是出现了反映新学以及发挥导读功能的目录, 如1874 年张之洞编的《书目答问》和1896年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4 卷。在后一书目中表上加"圈识",下加"识语",后附《读西学书法》指出书的优劣、 深浅程度及读法。 介绍新学西学的书目如:王韬的《泰西著述考》、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徐维则的《东西学书录》、 沈兆祎的《新学书目提要》等。
  中国索引起源甚早,明代张士佩编的《洪武正韵玉键》(1575)、傅山编的《两汉书姓名韵》(1642)、清代汪辉祖编的《史姓韵编》等都是著名的索引。20世纪20年代起索引工作发展较快,1922年蔡廷干编《老解老》,1926年陈乃乾编《四库全书总目索引》,1930年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建立后编辑出版古籍索引64种,这一时期巴黎大学北平汉学研究所也先后编出古籍索引13种。还出版了叶圣陶的《十三经索引》、施廷镛的《丛书子目书名索引》、顾颉刚的《尚书通检》、王重民的《国学论文索引》等重要索引。
  功能  ①检索功能。人们在生产活动和科研实践中需要继承和利用前人积累的知识,必须通过一定形式的文献目录查阅所需文献,利用手工检索或现代化手段进行自动化检索,从一定的文献库中查明所需文献的情况、线索或出处。无论目录工作者进行书目情报服务亦或读者在求知治学过程中,都需利用各种文献目录检索有关文献信息,目录的检索功能是最基本的社会功能。目录自产生便具备检索功能,如公元前7世纪在美索不达米亚出现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的藏书目录,带有财产登记性质,但也体现了原始目录的检索作用。唐代目录学家毋煚在《古今书录》序中指出,目录"将使书千帙于掌眸,披万函于年祀。览录而知旨,观目而悉词"。目录能起"纲纪群籍,部次甲乙"的作用,使浩如烟海的群书,得以部居类次,为人们掌握图书状况和检索所需图书提供了便利。②报道功能。目录向需求者报道所需要的有关文献的形式和内容的信息特征,不限于某一特定文献库收藏处所,而是包括过去的、现行的和未来的(准备出版或即将出版的)所有文献的信息。目录的情报价值,首先在于它经常迅速地为需求者报道有关某学科或某一科研课题最新出版文献的信息和最新科研动态,提供有关最新科研成果的情报,目录能够揭示报道一定历史时期文献出版状况,反映该时期科学文化发展概貌,如刘歆的《七略》就全面反映了先秦到西汉社会学术思想和文化典籍状况。《八十年来史学书目(1900~1980)》向读者提供了80年来从宏观史学角度包括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学史、宗教史、艺术史、科技史在内的所有史学论著的有关信息。目录还担负着向读者通报准备或即将出版的有关文献信息的任务,使读者能够提前获取有关自己感兴趣的未来文献的信息,如苏联的《新书》和中国的《社科新书目》和《科技新书目》等。③导读功能。历代文献数量浩繁,经常会有这样的读者或读者群,他们面对着浩瀚的文献海洋,茫然不知从何投足,不了解关于某一问题该读哪些书,不懂得读书的先后缓急,不知道哪些书该精读,哪些书只需一般浏览,这就需要解决读书治学的门径问题。推荐书目根据读者群和个人需求特点,认真地选择、评价和推荐文献,充分发挥目录指导读者读书治学的教育作用。如清张之洞所编《书目答问》,即是为当时应考生童指出"应读何书,何本为善"而编的导读目录,梁启超编的《东籍月旦》书目中有精要解题,有读书指导,帮助读者解决"某科当先,某科当后。欲学某科,必不可不先治某科。一科之中,某书宜先,某书宜后,某书为劣"的问题,使读者能从此获得读书治学的门径。张之洞说:"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此事宜有师承,然师岂得。今为诸君指一良师,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遍即略知学术门径矣。"目录的导读功能是目录工作者通过推荐文献给予读者积极的、有目的的教育影响,使目录真正成为读者在文献海洋中的向导,读者治学的顾问。
  类型  由于文献的类型、数量、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文献利用者的需要千差万别,文献目录的类型呈现多样性。每一种目录都以其特定的编制方法,实现其揭示与报道文献信息的功能,各种不同类型的目录,反映着人们利用文献的不同目的和需要。目录类型可作如下划分:
  1. 按照目录编制目的和社会功能, 通常可区分为:①登记性目录,全面登记和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一定范围或某一类型文献的出版或收藏情况的目录。国家书目是登记性目录的主要类型之一,它是全面系统地揭示与报道一个国家出版的所有文献的总目,是一个国家全部出版物现状与历史的记录,是了解和控制一个国家全部出版物的重要工具,也是实现世界书目控制的基础。②科学通报目录,为及时准确地向读者和文献情报机构提供新出版和新入藏的文献而编制的目录。③推荐书目,针对特定读者群或围绕特定目的,对文献进行选择性推荐,为指导读者治学或普及文化科学知识而编的书目。④专题和专科目录,为特定的读者对象全面系统地揭示与报道关于某学科或某一研究课题的文献目录。所收文献专业性强,揭示文献一般较深入,例如《中国农学书录》、《中国文言小说书目》等。⑤书目之书目,亦称书目指南,是将各种目录、索引、文摘等二次文献汇辑起来而编成的书目总录,是了解和掌握目录索引的钥匙,如《全国图书馆书目汇编》(中华书局版)。⑥出版发行书目,亦称书业目录,是出版发行部门编制的揭示与报道已经或将要出版发行的文献目录,它是连接出版者、发行者与读者之间的纽带。
  2. 按照目录反映文献收藏范围可分为:①馆藏目录,反映某一文献收藏单位所藏的全部或部分文献的目录,它又可细分为反映收藏单位的全部文献或某一种文献的总目录、分馆目录、借书处目录、阅览室目录等,以及特藏目录 (反映有特殊价值,并需单独保管的文献的目录)(见图书馆目录)。②联合目录,揭示与报道若干个文献收藏单位收藏的文献的一种统一目录。联合目录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科、专题性的。
  3. 按照目录收录文献的内容范围可分为:①综合目录,以满足多种情报需求为目的,收录的文献内容涉及到所有知识门类的目录,以内容的综合性和读者对象的广泛性为特征。②专题和专科目录。③个人著述目录,亦称个人著述考,在西方和苏联多称传记书目,是揭示与报道特定人物的全部著作以及有关该人物的文献的目录。它又可细分为个人著述编年目录 (如丁景唐、文操合编《瞿秋白著译系年》)和个人著述研究目录(如北京图书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合编《鲁迅研究资料索引》)等。 ④地方文献目录,揭示与报道有关某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人物、山川、气候、物产、自然资源等方面文献的目录。
  4. 按照目录反映文献的类型可分为:图书目录、期刊目录、报纸目录、地图目录、技术标准目录、专利目录、丛书目录、地方志目录、档案目录、缩微资料目录、视听资料目录、古籍目录、书目之书目等。
  5. 按照文献的出版时间和目录编制时间的关系可分为:①现行书目,及时报道新出版或新入藏的文献的目录,便利读者迅速及时掌握最新文献信息。②回溯书目,反映一定历史时期所积累的文献,供回溯性检索而编的书目。③预告书目,报道在版或计划出版的文献的目录。
  6. 按照目录收录文献的编排方法可分为:① 分类目录,按照文献所反映的知识内容和特点,分门别类地编排而成的有逻辑联系的目录。②字顺目录,按文献的题名或著者或主题词的字顺编排的目录。
  7. 按照目录揭示文献的程度可分为:① 题录,揭示文献题名、著者、出版情况的目录,是一种简明的文献报道形式,常用于报道单篇文献。②提要目录,又称解题目录,是对每一文献撰写有内容提要的目录。③文摘,以简明扼要的文字摘述文献的主要内容和原始数据,向读者报道最新研究成果,传递文献信息,为读者提供决定文献取舍依据的一种检索工具。
  目录的载体形式  ①书本式,将文献的形式和内容特征,根据目录著录标准,记录在单行本上而成的目录。书本目录便于保存和流传,方便检索,但不便及时增删和更新内容。②卡片式:将文献的外形和内容特征记录在国际标准规格的卡片上(7.5厘米×12.5厘米),再将目录款目按一定方法加以编排、区分而成的目录,其特点是便于随时增减,重新编排组织,更新内容,但体积大,占用空间多,不便携带。卡片目录在文献收藏单位使用较普遍。③期刊式:用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刊物形式出版的目录、 索引和文摘。 ④附录式:通常以附录形式附于论文、专著、教科书、百科全书条目之后或出现于书刊之中,多为引用文献、参考文献、推荐文献的书目等。⑤缩微型,将文献目录的内容拍摄在缩微胶卷或缩微平片上。计算机输出缩微品目录是用计算机输出的书目数据,通过缩微复制记录仪转换成文字形式,直接摄录在缩微胶片上而形成的目录。缩微目录和计算机输出缩微品目录都具有体积小,容量大,编制速度快等特点,但需借助阅读器才能查阅。⑥机读型,即机读目录,是将文献的书目著录转换成代码形式,记录在计算机存储载体上,并能为计算机识别和输出的目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9: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