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秦始皇陵兵马俑
释义 Qinshihuangling Bingmayong
秦始皇陵兵马俑(卷名:文物 博物馆)
Terracotta Figures of Warriors and Horses Unearthed at Qinshihuang’s Mausoleum
  秦始皇陵随葬用的大型陶塑作品。1974~1977年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发掘临潼县西杨村西南的 3座秦俑坑中发现。三坑在秦始皇陵陵园东垣外 1公里许的东门大道北侧,皆为土木混合结构的地穴式坑道建筑。1974年3 月发现的1号坑最大,平面呈长方形,面积达14260平方米。坑内作土棱与坑道栉比相间布局,东端设开阔的前厅。厅内整齐有序地埋藏着由210件武士俑组成的3列(每列70件)横队,面朝东方,象征军阵的前锋。其后的11条坑道,埋藏着由数千件武士俑和多辆驷马战车组成的40路纵队,除位于边沿、担负侧翼与后卫的武士分别面向南、北、西方外,其余38路武士及战车一律面朝东方。按已发掘部分的排列密度推算, 1号坑埋藏兵马俑总数达6000余件。1976年发现的2号坑,位于1号坑东端北侧20米处,平面略呈曲尺形,面积约6000平方米,据已发掘资料推算,此坑埋藏兵马俑约1400余件,木质战车89辆。兵马俑亦面朝东方,其兵种、阵容、造型及姿态等方面,均比 1号坑丰富多彩。3号坑位于1号坑西端北侧25米处,东距2号坑约120米,平面呈凹字形,面积约 520平方米,坑内埋藏木质战车1辆,陶马4匹,武士俑68件。武士俑作环绕周壁、面内相向排列。从各坑的形制结构及兵马俑的装备情况判断, 1号坑象征由步兵和战车组成的主体部队; 2号坑为步兵、骑兵和车兵穿插组成的混合部队; 3号坑是统领1、2号坑的军事指挥所。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徏臧满之。”秦俑坑修建工程约始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到前209年因陈胜、吴广起义而被迫停工,前后费时约10年。陶塑兵马俑当是秦始皇在世时由全国各地征调来服徭役的大批匠师与刑徒所制作。
  为数众多、造型精美的陶塑兵马俑布成面向东方、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再现了秦军军容整肃、奋击百万的宏伟气派,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是秦始皇“示强威、服海内”主导思想的产物。从陵园总体设计的角度来考虑,也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照,象征着守卫陵园的职能。
  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主要艺术特点。武士俑身高175~196厘米,陶马高150~172厘米,长200~203厘米,型体与真人真马相等,形貌服饰皆严格地模拟现实。花样繁多的发髻、连缀甲片的皮筋、扣接革带的带钩、绑扎腿部的裹腿、系在脚背的靴带、穿纳鞋底的针脚、马身披挂的鞍鞯等,无不一丝不苟地刻划,处处体现着陶塑匠师们创作态度的严谨、观察生活的深邃和表现技巧的卓越。
  性格鲜明、形象生动是秦俑的又一艺术特点。武士俑大致可分为军吏俑、着甲步兵俑、轻装步兵俑、立式弩弓俑、蹲式弩弓俑、骑兵俑、车士驭手俑等 7类,皆分类模制成型,再经人工修饰而制成。每类之中,又有几种不同的头像模型。这种模制和手塑相结合的方法,既便于大批制作,又能避免多人一面之弊。作者通过对眉眼、鼻翼、胡须等细部形象的刻划,着重塑造将士们坚毅勇敢、沉着机智、威武刚健的性格;同时又通过不同的衣冠服饰,表现出不同的级别身份。在威武刚强的共性之中,还注意到不同个性的刻划,例如: 1号坑出土的一件按剑将军俑, 具有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神态;2 号坑出土的一件垂手将军俑,作肃立注视状,表现了治军有方、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再如 2号坑出土的一件蹲式弩弓俑,显得格外机智勇敢; 1号坑出土的不少着甲步兵俑,具有坚韧不拔的气质;一件蓄须的轻装步兵俑, 显得格外风趣乐观。由于匠师们技艺高低不齐,秦俑中也存在少量表情呆滞、愁眉苦脸的形象,个别的还存在身手比例失调的情况。这种水平低劣的作品,仅是秦俑中的支流。从主流方面来看,秦始皇陵兵马俑不愧为秦代雕塑艺术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参考书目
 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临潼县秦俑坑试掘第一号简报》,载《文物》,1975年11期。
 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东侧第二号兵马俑坑钻探试掘简报》,载《文物》,1978年 5期。
 秦俑坑考古队:《秦始皇陵东侧第三号兵马俑坑清理简报》,载《文物》,1979年12期。
 汤池:《秦及两汉时期的雕塑艺术》,见《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 2·秦汉雕塑》,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198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9: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