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炳灵寺石窟
释义 Binglingsi Shiku
炳灵寺石窟(卷名:文物 博物馆)
Binglingsi Grottoes
  中国十六国时期至明代佛教石窟寺。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40公里刘家峡水库的大寺沟西岸。窟群包括上寺、下寺和上、下二寺之间的洞沟三部分,现存窟龛195个,其中以下寺的窟龛数量为最多,编号 183个。炳灵寺石窟唐称灵岩寺,“炳灵”藏语意为“十万尊弥勒佛居住的地方”,与汉语中“千佛洞”、“万佛洞”的意思相同。据有关文献和现存实物分析,它开创于十六国时期的西秦,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各代都有续凿或修缮,其中以唐代开窟造像最多。明代以后,逐渐萧条和湮没,1951年被重新发现。1952年文化部组成炳灵寺石窟勘察团,进行全面勘察,1963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再次勘察。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炳灵寺石窟中的各代造像,除少数为泥塑和石胎泥塑外,绝大部分为石雕,每个窟龛内,除造像外,均绘壁画。现存造像,大小共 776尊,其中泥塑和石胎泥塑82尊。壁画残留约 900余平方米。
       


  炳灵寺石窟中年代最早、内容最丰富的洞窟为现编169窟,位于窟群北段,距地面 40余米,是在天然石洞的基础上雕凿而成的,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高约15米,宽27米,深19米。现存壁龛24个,除个别龛内造像与壁画为北魏、隋代遗物外,绝大部分为西秦的作品。佛龛多依山崖形势修造,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布局。龛形以圆拱形、长方形背屏式或展开的三瓣莲形背屏式为主,造像多为一佛、二佛、三佛、五佛或一佛二菩萨像。据现存墨书榜题和造像特点分析,主要有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苦修佛及观世音、大势至和思惟菩萨等。壁画以简单的一佛二菩萨说法图、菩萨、千佛、飞天和供养人等为主,绝大部分有墨书榜题,现可查者有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弥勒菩萨、华严菩萨、多宝佛、十方佛及维摩诘等。供养人题名中,比较重要的有“护国大禅师昙摩毗之像”、“比丘道融之像”等。窟内西北角第6龛外壁上墨书铭文后有“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字样,建弘元年,即 420年,是中国石窟寺中现存最早的造像题记。
  169 窟内的造像,佛作高肉髻,面形方圆,细眉大眼,鼻高且直,形体健美,神情威严。多着通肩大衣或半披肩袈裟,轻薄透体,具有一种丝绸的质地感。菩萨多高髻长发,袒露上身,戴臂钏、项圈、手环,下着裙。这种造像,显然受到犍陀罗和抹菟罗雕刻技艺的影响。壁画多采用民族传统的绘画技法并兼有西域的晕染法。169 窟内的西秦造像与壁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佛教艺术初兴时的风格和特色(见图)。


  北魏时期的窟龛现存30余个,其中以 2、125、126、128 、132等窟为主。126、128及132三窟相邻,是在统一规划下开凿的,平面均近方形,低佛坛,窟内西壁(正壁) 均雕二佛并坐像和二胁侍菩萨。南、北二壁各雕一佛二菩萨或一弥勒二菩萨像等。由 126窟外壁造像铭文得知,上述诸窟完成于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513),为曹子元所造。窟内造像为标准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潇洒俊逸,具有一种含蓄深沉和淳朴凝重的气质,反映了当时佛教艺术已日趋民族化和世俗化。
  唐代窟龛共 118个,大致可分为初唐、盛唐和中晚唐等几个阶段。唐代窟型多为方形、圆形和马蹄形。龛大部分为方形或半圆形。造像题材以阿弥陀佛、药师佛、弥勒佛、释迦牟尼佛及菩萨、弟子和天王为主。其中以51~54周围唐高宗永隆二年 (681)前后的造像最为精美。代表性的窟龛有3、4、29、30、34、38、45、53、54、64等。造像丰满健美,生动活泼,雕刻技艺概括洗练,特别在表达微妙的神情和造型的完美方面,达到了十分纯熟和自如的程度。
  炳灵寺石窟自被重新发现以来,一直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多次拨款对石窟进行维修。1954年成立炳灵寺文物保管所。1967年,兴建刘家峡水库时,在窟前修建了长 250米,高16米的防水大坝,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管理及方便人们参观的工程措施。此外对炳灵寺石窟的研究,近几年来也有显著的进步,出版了《炳灵寺石窟》图册和《中国石窟·炳灵寺石窟》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3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