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守仁
释义 Wɑng Shouren
王守仁(1472~1529)(卷名:政治学)

   中国明代思想家、哲学家。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28岁举进士,后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34岁开始讲学授徒,提倡“身心之学”。正德元年(1506)因同情戴铣等人反对宦官刘瑾,被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正德四年主持贵阳文明书院,提出“知行合一”学说。正德十一年升任南赣佥都御史,镇压赣南农民起义,总结出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经验。次年,便兴办社学,用以移风易俗。正德十四年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后,他又推行乡约制度,使民众互相“警戒”和“慎行”。同年平定了宸濠之乱。正德十六年提倡“致良知”,并因功升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封新建伯。后因遭反对派排挤,过了一段退隐生活。其间他从事讲学和著述活动。嘉靖六年(1527)奉命征讨广西思恩、田州少数民族起义,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卒于江西南安。后谥文成公。主要著作有由门人编成的《王文成公全书》。
  王守仁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同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相反,他创立了主观唯心的“心学”。“心学”的核心内容认为,心是宇宙本体,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是由人心派生出来的。他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王文成公全书·与王纯甫书之二》)。又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传习录上》)。把心学原理用在政治上,他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名教看作是人类的本能。说这种人心,无所不在,“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表现在感情上,“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表现在事物上“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阳明先生集要三种·文章集卷二·稽山书院尊经阁记》)。为了维护“三纲五常”的社会伦理关系,他要求人们“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视天下犹一家”、“视中国犹一人”(《大学问》)。他认为这种“以天地为一体”的品格是“明德”、是“良知”,所以他提倡“明明德”、“致良知”。这种“明明德”、“致良知”落实到行动上便是《大学》书中所指出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目的是用以维护现存的封建社会秩序。
  王守仁的唯心主义心学体系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进步思想家从积极方面理解它,吸收他强调思想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内容,成为要求思想解放的动力;阻碍历史进步的人物从消极方面理解它,接受了他镇压人民的反动思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30 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