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淦昌 |
释义 | Wang Ganchang 王淦昌(1907~ )(卷名:物理学) ![]() 王淦昌的贡献主要在实验物理学方面,但在理论物理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早年致力于粒子物理学的探索。1930年他到柏林不久,听到W.W.G.博特报告用σ粒子轰击铍核发现一种高能射线,他即提出用云室来研究这种射线的性能。这一设想由于未取得导师支持而未能实现,可是一年多后,J.查德威克就是通过这样的实验而发现了中子(见核子)。抗日战争爆发,他随浙江大学西迁到贵州遵义和湄潭。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教学和研究,1941年他提出通过轻原子核(如彍Be)俘获K壳层电子释放中微子时所产生的反冲探测中微子。在这类过程中,所产生的原子核(如彍Li)的反冲能量和动量将仅仅同发射的中微子有关。他把自己的设想写成《探测中微子的建议》一文发表于1942年 1月出版的美国《物理评论》。这一年美国物理学家J.S.阿伦就据此进行了彍Be的K俘获实验,证实了他的预言。直到1953年利用原子反应堆产生强反中微子束直接探测到自由反中微子以前,这是关于中微子存在的最有力的证据,被认为是1942年世界物理学的重要成就之一。 王淦昌在粒子物理学方面另一重要成就是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 ![]() 1960年王淦昌回国以后,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并参与领导工作,这是为了打破大国核垄断的一项重大工程。王淦昌当时与一批优秀物理学家以及其他人员,在西北高原和荒漠上的实验室和试验场中同甘共苦,经过4年的艰辛工作,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并继续努力于1967年6月17日爆炸了第一颗氢弹。王淦昌作出了这样重大的贡献,可并未因此而幸免于十年动乱中的灾难,1968年以后他受到批判和凌辱,为抗议“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他不顾个人安危,1976年“天安门事件”前夕,在天安门广场献了悼念周恩来总理的花圈,并署了自己的名字。这种正义、勇敢的行为在当时是冒极大风险的。 此外,他在1964年独立于苏联Η.Γ.巴索夫提出利用激光惯性约束产生核聚变的设想,并组织进行了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工作。近年来,从事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且为中国核电站的建设奔走呼吁。几十年来,王淦昌虽然担负许多组织领导工作,始终坚守在科学研究工作的第一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