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进出口商品结构 |
释义 | jin-chukou shɑngpin jiegou 进出口商品结构(卷名:经济学) structure of import and export goods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类进出口商品在其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分类 由于各国进出口商品种类繁多,为了划一商品分类方法,联合国对国际贸易商品通常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简称SITC)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初级产品,另一类是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类包括:①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②饮料及烟类;③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④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⑤动植物油、脂及腊。工业制成品包括:①化学品及有关产品;②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纸张和纺织品等);③机械及运输设备;④杂项制品(包括鞋、服装和家具等)。 中国的进出口商品除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划分外,还有自己习惯的分类。出口商品有的是按农副产品、轻工产品和重化工业产品三大类划分,有的是按工矿产品、农副产品加工品和农副产品三大类划分。进口商品一般是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类划分,生产资料包括生产性原料和机械设备;生活资料包括吃穿用的消费品。 结构变化因素 一个国家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状况主要是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情况和对外贸易政策所决定。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不发达,出口一般是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口是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这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对发展中国家剥削和掠夺的结果。经济发达国家通常是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进口则以初级产品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的比重一直超过工业制成品。战后,从1953年起,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超过了初级产品。6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分工和专业化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上升。1963~1973年期间,工业制成品比重由52%上升至62%,而初级产品则由48%下降至38%。1973年以后,随着石油价格和其他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初级产品所占比重有所上升,但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的商品构成中仍占主要地位。1982年,工业制成品占57%,初级产品占43%。在工业制成品贸易中,又以机械产品贸易增长速度最快,50年代约占世界出口贸易额的1/5,60年代约占1/4,70年代以来已占1/3左右。今后,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世界市场工业制成品贸易,特别是机电产品的贸易将继续增长。 中国的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0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建国初期,初级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约占80%,工业制成品仅占20%,到1985年初级产品出口下降至54.2%,工业制成品出口上升至45.8%。在初级产品出口结构中,农副产品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矿物燃料的比重增加,其中主要是石油及其制品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工业制成品中,纺织品出口迅速增加,重化工业产品中的机械设备出口也有明显增长。在进口商品结构方面,建国以来除少数年份外,变化不大。60年代以后,生产资料进口约占70~80%,生活资料约占20~30%。在生产资料中,新技术、成套设备和机电产品进口所占比重有减少的趋势,由50年代约占进口总额的50%下降到1985年的31.9%;而生产性原料,如钢材、铁砂、铜、铝、木材、天然橡胶、化工原料等的进口不断增加。在生活资料中,主要进口粮食、食糖和动植物油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