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诸宫调
释义 zhugongdiɑo
诸宫调(卷名:戏曲 曲艺)
  北宋时兴起于民间的一种说唱伎艺。因集合若干套不同宫调的不同曲子轮递歌唱,故称诸宫调。由于曲体宏大,曲调丰富,可以说唱长篇故事,表现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比以前的唱赚等说唱形式发展了一步,所以流传久远,并对后世的戏曲音乐特别是元杂剧的音乐产生过直接影响。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记载,诸宫调为北宋熙宁至元祐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人孔三传首创,将唐宋以来的大曲、词调、缠令、缠达、唱赚以及当时北方流行的民间乐曲,按其声律高低归入各个不同的宫调,用以说唱故事。《东京梦华录》记载孔三传、耍秀才曾在京都汴梁(今开封)演唱诸宫调。至南宋时,《梦粱录》记载“说唱诸宫调……今杭城有女流熊保保及后辈女童皆效此,说唱亦精,于上鼓板无二也”。据《梦粱录》、《武林旧事》、《夷坚志》等书记载,当时在都城临安(今杭州)的诸宫调艺人知姓名者约6、7人。诸宫调传至南方以后,由于曲调腔谱的变化,产生了南诸宫调。如《永乐大典》中的戏文《张协状元》,有一段诸宫调曲词即是。同时,传入北方金邦的燕京等地,在音乐上也有一些变化。至元代,夏庭芝《青楼集》记载“赵真真、杨玉娥善唱诸宫调”,但都是杂剧艺人兼唱。从元杂剧《诸宫调风月紫云亭》来看,宋末元初还有冲州撞府、到处流动演出的诸宫调班子在活动,但到元代末年,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说“尚罕有人能解之者”,诸宫调遂趋于衰落。
  诸宫调的演唱方式,据《梦粱录》记载,早期是用鼓、板、笛等伴奏的。《水浒全传》第51回描写艺人白秀英演唱时,自击锣和拍板打拍,旁有琵琶或筝伴奏,已改用弦索乐器。诸宫调有说有唱,以唱为主。每段曲词唱完后,有较短的说白,以便另起宫调接唱下曲。每段曲词或用双曲,或用双曲带尾声,或连用同宫调的数曲带尾声,以组成套曲,个别处只用单曲演唱。由于每段曲词可长可短,比较灵活,可用一、二百套曲子连续演唱,便于说唱长篇故事,状物写景、刻画人物都能绘声绘色,加以语言通俗生动,每回书的结尾都留下悬念,很能吸引听众,在艺术上超越了以往的各种说唱艺术形式。
  现存的诸宫调作品中,保存完整的为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还有残缺不全的金人作品《刘知远诸宫调》,和散见于《雍熙乐府》等书中的元人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的选曲。佚失的作品,可考者有南宋唱赚艺人张五牛创作的《双渐苏卿诸宫调》,曾由元人商道改编,并有艺人演唱过。另外,还有“董西厢”曲词中提到的《崔韬逢雌虎》、《郑子遇妖狐》、《井底引银瓶》、《双女夺夫》、《离魂倩女》、《谒浆崔护》、《柳毅传书》等以及元人杂剧《诸宫调风月紫云亭》中提到的《三国志》、《五代史》、《七国志》等,可见题材相当广泛。
  诸宫调的出现,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宋《武林旧事·官本杂剧段数》载有《诸宫调霸王》、《诸宫调卦册儿》 2目,可见当时已用诸宫调的曲调来演唱宋杂剧了。至元代,说唱诸宫调虽已渐趋衰落,但其曲调对北方杂剧的形成却起了重要的影响。从元人杂剧的分为旦本 末本,一折由一个角色主唱,套曲的组织方式,以及多用叙述的手法描写战争场面等,都直接受到诸宫调的影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8: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