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苏联教育心理学简史
释义 suliɑn jiɑoyu xinlixue jiɑnshi
苏联教育心理学简史(卷名:教育)
краткая   история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ой  психопогии   в   СССР
  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是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批判地继承俄国的教育心理学,不断地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取得新进展的历史。
  十月革命前俄国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上半叶的俄国学者В.Н.塔季舍夫,他倡导认真研究人的本性,并对各个年龄期的儿童作出心理描述;他试图把心理学知识同教学和教育的任务联系起来。这些思想对后来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形成起了启蒙作用。
  苏联心理学界认为:К.Д.乌申斯基是“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的名著《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试作)》,被认为“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这部著作的第一卷(1867)叙述了必要的生理学材料以及从感觉、注意、记忆、想象到思维的整个意识过程。而第二卷(1869)叙述了情感、意志和各个年龄期儿童的心理特征,并从中引申出教育学上的结论。第三卷还打算专门论述这些结论,但因著者早逝而中断。乌申斯基对教育工作者说,如果想支配一些心理现象,就得研究这些心理现象的规律,就得凭着对这些规律及其应用的实际情况的深思熟虑去做工作;“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俄国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之一,是П.Ф.卡普切列夫1877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此书早于美国E.L.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1903)。1906~1916年间,俄国召开过五次教育心理学代表大会(1910年以后,教育心理学改称为实验教育学),会议主要是宣传贯彻А.П.涅恰耶夫所倡导的思想:用实验心理学解决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问题。以实用的心理学代替教育学。会议讨论了有关实验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形式和地位、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互关系、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方法、在一般天资和能力的领域中确定个别差异的方法等问题。
  十月革命后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第一个时期(1918~1936)   争取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教育心理学体系。这一工作在十月革命后的几年即开始进行。1921年П.П.布隆斯基发表了《科学的心理学概论》;1925年K.H.科尔尼洛夫发表了《现代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苏联心理学界认为,他们在反对心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潮的斗争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他们所倡导的心理学理论,也包含有机械主义的错误。Л.С.维果茨基和他所领导的一些青年心理学家,在创立心理学的“文化—历史发展的理论”,用独创的实验研究方法探讨高级心理过程,提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他认为,简单地把普通心理学的现成章节剽窃来充塞教育心理学,是徒劳无益的。提出,最近发展区能帮助我们判明儿童的明天,判明儿童发展的动态,从而不仅注意到已经发展了的东西,而且也注意到正在成熟中的东西;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А.С.马卡连柯在总结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儿童个性在集体中形成和发展的学说。1934年,С.Л.鲁宾什坦提出:心理过程不仅在活动中表现出来,而且也在活动中形成。这个论点为А.Н.列昂节夫进一步加以发挥,成为苏联心理科学中解释人的意识的一般原则。1936年 7月 4日联共(布)中央《关于教育人民委员部系统中儿童学的曲解》的决定,批判了儿童学的唯心主义和机械主义的立场,批判了儿童学用缺乏科学根据的 “智力测验” 决定儿童天资智力水平的原则性错误。可是,这些批判后来在事实上导致了全盘否定对儿童心理发展、年龄心理特征等问题的研究及其积极的成果。
  第二个时期(1937~1945)   这是苏联教育心理学在严重困难中奋力前进的时期。对儿童学的批判所遗留的副作用,妨碍着一些教育心理学家积极性的发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也给教育心理学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增加了极大的困难。但苏联教育心理学在这种条件下仍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基本理论的建设上,1940年出版了鲁宾什坦的《普通心理学原理》。在这本书中,充分发挥了他早年提出的“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论点。他认为,儿童不是发展了而后才学习、才受教育的;儿童是在学习中发展,又在发展中学习的。根据苏联人民委员会1943年10月的决定,在莫斯科成立了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加强了教育科学的研究工作。Н.Д.列维托夫和Л.И.包若维奇在组织教育心理研究人员在学校班级集体活动中研究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方面,以及Д.Н.波戈亚夫连斯基和Н.А.梅钦斯卡娅在组织教学心理研究人员在学校各科教学活动中研究儿童的学习心理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在研究聋哑儿童的教育心理学问题方面,Л.В.赞科夫和И.М.索洛维约夫所指导的心理实验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第三个时期(1946~ )   这是苏联教育心理学蓬勃发展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的时期。这个时期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①大力恢复阶段 (1946~1959) 1950年苏联科学院和苏联医学科学院联合召开了И.П.巴甫洛夫生理学说问题讨论会。会议提出了在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基础上改造心理学的要求。这对后来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苏联教育心理学重要的理论有:包若维奇的关于个人心理发展的“外部影响通过内部条件折射而起作用”的理论;П.Я.加里培林的“智力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梅钦斯卡娅的“教学过程中从内化过渡到外化”的理论;Д.Б.埃利康宁的“除按从个别到一般的方式外,还可以按从一般到个别的方式来组织教学”的理论。这些理论为研究工作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在探讨学生的生活条件与学生个性的形成、道德知识在学生个性形成中的作用、道德习惯在学生个性形成中的意义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绩;这些研究的特点主要是“目的在于揭示儿童生活条件与儿童个性特点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教育心理实验……成为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在探讨儿童在不同学科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教材、 掌握概念和形成熟练与技能、 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个别差异、个别心理过程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等方面,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这些研究的特点主要是“发展了学习心理学领域内具体的特殊的研究”,“贯彻了发展原则”,采用“教学实验”方法,“阐明掌握知识和熟练中的本质不同的阶段”,但“忽视了学习心理一般理论的探讨”。
  ②蓬勃发展阶段(1960~  )60年代后,由于苏联心理科学以活动观点为基础的系统理论的日臻成熟,采用现代心理学中形成实验、教育心理实验、教学实验等研究方法的逐渐完善,以及因此对待西方心理学的正确态度开始形成,从而苏联教育心理学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近20多年来,苏联教育心理学的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正组织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年龄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差异心理学的专家,用人际关系层次测定的观点,对个体获得系统的(个性的)特征的规律性、人格化过程的规律性,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进行深入的综合研究;在埃利康宁的“年龄阶段—主导活动类型”的理论和包若维奇的“活动—动机系统”的理论的指导下,用现代技术设备、管理和实验的方法,对学龄前儿童与周围人们的交往,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活动形成的规律性,对少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动机、态度以及这些活动对儿童自我意识、儿童集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对创造儿童心理发展的诊断方法等问题,进行着富有成果的研究。
  苏联教育心理学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一门具有自己特点的“年龄和教育心理学”,努力贯彻了苏联心理科学的普遍指导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是:①人的心理(意识),是在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②人的心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③人的心理的物质本体是人脑的神经过程;④人的心理发展有其具体—历史的性质;⑤人的活动、意识和个性的科学研究应当用客观的方法进行。
  这些原则将指导苏联教育心理学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苏联教育心理学的进一步实践也将使这些原则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完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3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