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职业教育 |
释义 | zhiye jiɑoyu 职业教育(卷名:教育) vocational education 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由于社会的经济结构是多层次的,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且需要大批受过中等专业教育的各种中级技术人才,以及受过职业训练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后备力量。因此,职业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代职业教育于18世纪末产生于欧洲,它是在进行大工业机器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能了解生产过程、工艺原理和不断地提高技术熟练程度。在这样情况下,用传统的手工业学徒制方式培训劳动力,已不适应生产的需要。于是,生产部门培训劳动力的任务就逐渐为专门的职业学校所代替,各国纷纷设立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学校和职业补习学校。职业教育广泛发展,成为各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有些工业发达国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着重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开办了短期职业大学等,而且发展很快。现在世界上各工业发达国家大力发展中等教育阶段之后的职业教育的趋势已日益明显。 中国职业教育体制确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钦定学堂章程》。当时把实施职业教育的学堂叫实业学堂,分实业学堂为三级:简易实业学堂修业 3年,中等实业学堂及高等实业学堂各修业4年。嗣后修订之《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对农工商各类各级实业学堂和艺徒学堂的入学条件、学制、培养目标等都做了明文规定,还设为实业学堂培养师资的实业师范学堂。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公布《实业学校令》,规定此类学校以教授农、工、商必须之知识技能为目的,分甲乙两种。甲种施以完全的普通实业教育,乙种施以简易的普通实业教育,肄业年限各为4年。嗣后又公布《实业学校规程》,分实业学校为农业、工业、商业、商船及补习学校数种。又规定女子职业学校之设置。1917年 5月教育界和实业界黄炎培等48人在上海发起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将实业教育正式改名为职业教育。 1927~1949年,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根据地的职业教育一直很重视。根据革命战争的需要和农村环境的特点,着重发展了一批农业学校, 培养农、林、牧、畜、医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和农业建设人才。这些学校一般实行半工(农)半读,重视生产实习,强调“教育与生产结合”,“教育与劳动结合”。1934年陕甘宁边区教育人民委员部制定的《短期职业中学试办章程》中规定:课程分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某种技术及文字课目四项,生产技术课必须占课目40%以上。并要求农业中学要靠近农村或红军公田,棉业中学要靠近棉田,纺织中学要靠近纺织厂,以适应生产技术实习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职业教育发展很快。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了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专科学院在学制中的地位。中国实施高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的有专科学校和学院,实施中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的有中等专科学校(包括中等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和农业中学等。这些职业性质的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各级技术人才和劳动后备力量。 1966年以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职业教育遭到很大破坏,造成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及教育水平低下,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需要极不适应,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和国家建设带来了严重的恶果。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特别强调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据1982年统计,全国普通中学高中阶段在校学生640.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03.9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68万人,职业中学和农业中学在校学生70.4万人,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总数为 242.3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27.4%。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状况有所改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