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鄂霍次克海 |
释义 | Ehuocike Hai 鄂霍次克海(卷名:大气科学 海洋科学 水文科学) Okhotsk Sea 位于太平洋西北部。为亚洲大陆、库页岛、北海道岛、千岛群岛和堪察加半岛所包围。经千岛群岛诸海峡与太平洋相通,西南部有拉彼鲁兹海峡(宗谷海峡)与日本海相通。最长距离(东北-西南)约2460公里,最宽约1480公里。总面积约为 160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为821米,最大水深为3916米。千岛群岛包括30个较大岛屿和许多小岛,绵延约1180公里。均处于地震活跃带内,共有30个活火山和70个死火山。岛屿周围海底常发生地震,并形成破坏力巨大的津浪(地震海啸)。 地质地形 鄂霍次克海形成于第四纪(250万年至1万年前),经历了多次冰川的进退。海底坡度由北往西南下倾。按其地貌特征大致可分为陆架区、陆坡区和深水海盆。近岸陆架区占海区总面积的40%。中央部分海底为陆坡区,零星地分布着一些水下高地、洼地和海槽。深水海盆主要有两个:在库页岛东面为一宽广的捷留金海盆,地形崎岖不平;在千岛群岛内侧的是千岛海盆,为一深海平原,是全海区最深之处。海底沉积物,近岸带为粗砾、细砾和砂;陆架和岛架区主要为砂;深水海域沉积物则为粉砂质泥、粉砂粘土和泥质;千岛群岛地区的底质,一般多含火山碎屑物质,许多地方已形成各种粒度的凝灰岩沉积层。 气候 南北各异。北部,地处高纬度,又因深入亚洲大陆,具有寒带大陆性气候的性质。南部,因接近太平洋,为温和的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随纬度而异,北方为-6°C,南方为5.5°C;在同一纬度上,东部又比西部高10°C。月平均气温以1月为最低,北部的舍利霍夫湾和乌达湾为-24°C,而千岛群岛和堪察加南部为-10°C;8月为最高,北部为11°C,南部为17°C。同时,季风气候十分显著,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风力较大,持续时间也较长;夏季则多海风。秋季多强暴风,风速达20~30米/秒,波高达8~12米。此外,该海区易受津浪(地震海啸)袭击,瞬间浪高高达20米。波长为数公里,传播速度为400~800公里/时,给沿岸地区、尤其是千岛群岛造成巨大的破坏。 结冰严重,几乎全海区都不同程度地有海冰。北部,11月开始结冰,结冰期可达280天,冰厚为0.8~1米;堪察加和千岛群岛为少冰区,每年结冰期平均不超过3个月。严冬季节,有时西北风把浮冰吹向千岛群岛,使某些海峡堵塞。夏季,仅珊塔尔群岛附近仍留有海冰,其他海区均无冰。 水文特征 海流大致为气旋式环流。太平洋暖水经千岛群岛北部海峡流入该海后,分为两支:一支向西北直指约翰岛,强度不断减弱。另一支向北,到北部沿岸后转向西和西南。沿岸南下途中,不断纳入各条河流淡水(尤其是黑龙江的径流),后沿库页岛南下,这是寒冷的沿岸流;并有小部分从拉彼鲁兹海峡(宗谷海峡)北侧流向日本海。而日本海的暖水从拉彼鲁兹海峡(宗谷海峡)南侧流入本海区,沿着北海道北岸向东流,即为宗谷海流。流速可达50~90厘米/秒。从而,构成气旋式的总环流。流速,近岸大于远海。远海流速一般为5~10厘米/秒,流向较稳定。该海区与太平洋的水交换,主要通过千岛群岛诸海峡。就整个群岛地区来说,上层为北进南出;深层则主要由太平洋流入,这与拉彼鲁兹海峡(宗谷海峡)以南进北出的方式与日本海进行水交换有所不同。 水团主要有表层水、中层水和太平洋深层水。表层水(0~150或200米层)是冬季由海水垂直对流形成,温、盐特征值分别为 -1.7~0.6°C和 32.0~33.5。 中层水(200~800米层)是由太平洋流入的上层水混合变性而成,其温、盐特征值分别为0.1~2°C和33.3~33.8。太平洋深层水 (800米以深)由太平洋流入的深层水变性而成,特征为高温(2.4°C左右)、低氧(<1毫升/升),盐度为34.3~34.4。 潮波由太平洋传入,潮汐以不正规全日潮为主。仅北部、西北部沿岸及珊塔尔群岛附近为不正规半日潮。潮差北大南小。品仁湾天文角附近,潮差可达13米,珊塔尔群岛也可达7米,南部海区则仅0.8~2.5米。潮流则半日潮和全日潮兼而有之。流速因地而异,外海仅5~10厘米/秒,海峡和海湾口潮流可达2~4米/秒。 生物 本海区海水中营养盐类较多,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繁殖。浮游植物量达20克/米3,主要属硅藻门,其次为甲藻。浮游动物的生物量,某些地区可达1~3克/米3。底栖生物全海区的总生物量达2亿吨。各种动物群中,以软体动物为最多,其次为棘皮动物和多毛类环节动物,较有经济价值的是堪察加蟹、蓝蟹和某些软体动物。鱼类约有 300种,其中鲑鱼、鲱鱼、普鳕、鲽鱼等30种鱼类,均有重要经济价值。此外,还有抹香鲸、海狮和海豹等哺乳动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