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米沃什,C. |
释义 | Miwoshi 米沃什,C.(卷名:外国文学) Czes姍aw Mi姍osz (1911~ ) 波兰诗人、作家。出生于立陶宛维尔诺附近的谢泰伊涅。曾在维尔诺斯泰凡·巴托雷大学攻读法律。年轻时开始写诗,193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关于凝冻时代的诗篇》。1934年大学毕业,在巴黎留学两年,回国后在波兰电台文学部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抵抗运动。战后曾任波兰驻美国和法国的文化参赞。1951年旅居巴黎,1960年前往美国,现定居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在大学讲授波兰文学。 米沃什战后的主要作品有诗集《白昼之光》(1953)、《诗的论文》(1957)、《波别尔王和其他的诗》(1962)、《中了魔的古乔》(1964)、《无名的城市》(1969)、《日出和日落之处》(1974)、《诗歌集》(1977)、长篇小说《权利的攫取》(1955)和《伊斯塞谷》(1955)等。他早期的诗歌流露出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把历史看成是一场大灾祸,把人类比作处于“宇宙的灭亡”、“世界末日”的时代。战争时期的诗歌则表现了他对民族和人类命运的忧虑。以后的作品,揭露了现实生活中的虚伪、欺骗、空谈、浮华等现象,认为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无异失去自由,成为“历史和生物本能的无形力量的俘虏”。他的诗常包含哲理。他认为诗歌不能脱离现实,可是现实只提供诗人创作的素材,诗人应赋予它以另外“真正的”现实性。 在风格上,米沃什的诗吸收古典和现代不同流派的长处,自成一体。他的诗自然、流畅,不讲求韵律的严谨,语言质朴、精练、口语化,寓意深刻。 米沃什还写过不少散文、随笔、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著作,翻译过许多名著。他由于“在自己的全部创作中,以毫不妥协的深刻性,揭示了人在充满着剧烈矛盾的世界上所遇到的威胁”,表现了“人道主义的态度和艺术特点”,于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