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肠梗阻
释义 changgengzu
肠梗阻(卷名:中国传统医学)
intestinal obstruction
  肠管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道而出现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等临床表现的急腹症。具有病因复杂、病情多变、发展迅速等特点,处理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西医以手术治疗为主,死亡率在10%以上。开展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以来,70%的病人可不经手术而治愈,死亡率也下降到3%左右。
  病因病机 多由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寒邪凝滞、热邪郁闭、湿邪中阻、瘀血留滞、燥屎内结或蛔虫聚团等因素,使肠道气血瘀结,肠腔梗阻不通而痛。初起腹痛为阵发性,并感有气体在腹内窜行,后期腹痛持续,腹部压痛固定不移;肠道闭阻,胃肠之气上逆则呕;气滞于中,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气体、液体积于肠内则胀;肠道传导失司,大便、矢气不通则闭。故临床可见痛、呕、胀、闭四大症状。若气滞血瘀、脉络阻塞,以致血不循经,可致呕血、便血;气血郁久则化热化火、热胜肉腐,可出现高热、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等腹膜刺激症状;热毒炽盛、邪实正虚、正不胜邪、阴阳两伤,则见烦躁、自汗、四肢厥冷、脉沉细而数等中毒性休克表现。
  辨治 此病大致可分为以下三型辨证论治。①气滞型。由于气机痞塞、通过障碍,表现以气滞腑实证候为主,证见阵发性腹痛、腹稍膨胀、自觉有气体在腹内窜行并伴肠鸣音亢进,或腹部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腹软、轻度压痛,无腹膜刺激症状,伴恶心呕吐、胸膜胀闷,无排便、排气,或间有排气。舌苔薄白或薄腻,脉弦。原则上以非手术为主,如经过1~3天或服药三次以上仍不能好转者,可考虑手术。②瘀结型。由于气滞血瘀,瘀而化热,热结肠间,表现以阳明实热和湿热蕴结证候为主,证见腹痛剧烈、腹部中度膨胀、可见明显肠型,并有明显定位压痛、反跳痛和轻度肌紧张,腹部常可扪到痛性包块,肠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或金属声及轻度腹膜刺激征。伴有胸闷气促、恶心呕吐,无大便、不排气。全身症状较重,脱水、发热、小便黄赤、舌质红,甚者绛紫,苔黄腻、脉弦数或洪数。轻者在积极进行术前准备及严密观察下,试用中药治疗,如经6~12小时,症状无明显好转,应转手术治疗。以上二型以通里攻下、行气散结为基本治疗原则。方用大承气汤、硝菔通结汤、肠粘连缓解汤加减。以中药大承气汤或皂角30克与细辛6克水煎至200~300毫升,从肛管慢慢注入或滴入作保留灌肠,能加强通里攻下作用。针刺疗法可促进肠道机能恢复和调整,促进肠道运动,改善肠道血运和吸收,有利于肠梗阻的解除。针刺主穴:足三里、内庭、天枢、中脘、曲池、合谷。得针感后强刺激,留针30~60分钟,4~6小时一次。此外,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等均属必需。③疽结型。由于热盛而厥,表现以热厥证候为主,脘腹胀痛、痞满,腹胀如鼓,全腹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肠音减弱或消失,有明显腹膜刺激征。全身有不同程度的中毒现象或休克,呕吐剧烈,呕出或自肛内排出血性液体,且有发热,烦躁,自汗,四肢厥冷等,口干舌燥、苔黄腻、脉沉细而数,急需手术治疗。
  肠梗阻的预防:纠正便秘,预防和及时治疗肠蛔虫病,可防止小肠扭转、肠套叠、蛔虫性肠梗阻。饮食有节,饱食后避免立即作剧烈的劳动或运动,可防止小肠扭转。早期治疗各种腹外疝和肠道肿瘤,可防止发生各种肠梗阻。肠梗阻患者在梗阻解除前应绝对禁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腹痛的变化,一旦情况有变应及时中转手术治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