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道在物中
释义 dao zai wuzhong
道在物中(卷名: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的命题。意指道理、规律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老子首先以“道”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道”是万物之宗、万物之母,是产生世界的总根源,又是脱离物质而独立运行的抽象规律。庄子提出“道”无所不在, 甚至 “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尿溺”,但其前提是“物物者非物”,“道”本身是先于物质存在的。韩非改造了老、庄的“道”的内容,提出“道”是万物所以然的总规律,体现在自然界万物之中。
  北宋的程颢、程颐提出道是形而上之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朱熹作了进一步发展,认为道先于事物而又不离事物。陈亮明确提出“道在物中”的命题,批判了朱熹等人的观点。他认为“道”不与事物分离,而是存在于事物之中,说“夫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者也”。又认为“道”普遍地存于事物之中,因此人们要根据具体事物来确定原则,说“夫道之在天下,何物非道,千塗万辙,因事作则”。陈亮的“道在物中”与朱熹所谓的 “理在气中”,出发点不同。 陈亮是从“盈宇宙者无非物” 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 朱熹则从“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的观点出发, 认为气由“理”生,然后理寓于气。
  陈亮以后的唯物主义者王廷相,阐述了理在气中,理随气变的思想;王夫之提出“道在器中”,“道不离器”的命题,指出普遍性的“道”寓于一切特殊事物之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6 9: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