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胡适
释义 Hu Shi
胡适(1891~1962)(卷名:政治学)

  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字适之,原名胡洪骍,安徽绩溪人。1891年12月17日出生,幼年受私塾教育,1904年离乡赴上海接受新式教育。1910年考取庚款留美生,入康奈尔大学农学院。1915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哲学,获博士学位。1917年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与编辑《新青年》杂志,倡导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礼教。1919年与李大钊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反对马列主义,提倡改良主义。1926年,开始在中英、中美“庚款”管理机构中任职。1930年与徐志摩等人合办《新月》杂志,宣传资产阶级的人权与法治思想。1932年创办《独立评论》,宣扬对日妥协,主张全盘西化。1938~1942年任驻美大使。1945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离上海赴美,曾创办《自由中国》杂志,鼓吹反攻大陆。1958年离美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 2月24日在台北病逝。他的著作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白话文学史》上卷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政治论文散见于《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胡适的时论一集》,以及《独立评论》、《自由中国》等报刊杂志中。
  基本政治思想  胡适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有:①反对封建统治,提倡个性解放。五四运动时期,胡适是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他反对封建“死文学”,主张创造适应时代要求的“活文学”;反对封建贵族式的“半死的文学”,倡导白话文运动;反对尊孔读经,歌颂革新思潮;反对封建迷信,提倡科学精神;反对男尊女卑,主张妇女解放。他认为必须对“不仁道的制度”、“不科学的信仰”和“混沌的思想”进行坚决的斗争,以期彻底扫除,而代之以“健全的个人主义”。他强调个人要有自由意志,要独立思考,不惧权威,不怕杀头。
  ② 宣传社会改良,反对暴力革命。胡适认为历史的进化是渐进的、和平的,中国的社会问题应该一个一个地解决,实行一点一滴地改良,不能希望“根本解决”。他反对暴力革命,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认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不是“革命对象”。“我们真正的敌人是贫穷、是疾病、是愚昧、是贪污、是扰乱”,而这些敌人不是靠暴力所能打倒的,只能采用科学的知识与方法一步一步地改良(《胡适论学近著·我们走哪条路》)。
  ③ 宣传民族自卑,主张全盘西化。胡适崇拜美国的资本主义文明,常常发出“百事不如人”的感叹,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胡适论学近著·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他诋毁中华民族是“一分象人九分象鬼的不长进民族”(同前),说什么不要怕否定自己,要“往西去”,实行全盘西化。
  ④ 反对社会主义,宣传自由主义。胡适反对马克思主义,敌视社会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煽动“仇视心”,造成对抗,会演出许多本不该有的惨剧;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符合最近300年来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是对科学和民主潮流的“反动”。攻击社会主义国家“剥夺了人们的一切自由权利”等。他鼓吹自由主义有三重政治意义,第一是“拥护民主”;第二是容忍异己,尊重少数;第三是和平改革。他煽动人们进行“反共抗暴”运动,回到“自由世界”的怀抱。
  影响  五四运动初期,胡适一方面积极参加反封建礼教斗争,倡导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反对社会主义,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发表了大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言论,产生了不良影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