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胶体粘度
释义 jiaoti niandu
胶体粘度(卷名:化学)
viscosity of colloids
  根据不同的流动-形变性能,流体的流型可分为牛顿型和非牛顿型(塑性、假塑性、胀流型)。其中,牛顿型是讨论问题的基础,一些只有分子内摩擦而无内部结构的流体属此类,如水、甘油等。低浓度的胶体多半为牛顿型;随着浓度的增加,流型偏离牛顿型,但属塑性、假塑性和胀流型中的哪一种,将因物质而异。
  最早研究稀浓度胶体的是A.爱因斯坦,他在1911年得出下列公式:
ηη0(1+2.5φ)  (φ<0.1)

式中η0η分别为溶剂和稀浓度胶体的粘度;φ为胶体质点的体积分数。得出上式时,他除了运用流体力学知识外,还借助下列假设:①胶体质点是比溶剂分子大得多的球;②球是刚体,且能被不可压缩的溶剂完全润湿;③浓度极稀,流体经过质点时,各流层所遭受的扰乱不至于相互干扰;④体系中无紊流。该式曾用已知尺寸的细玻璃球和某种酵母验证,在浓度很稀时,理论与实验数据相符。该式说明相对粘度与质点性质和大小无关,粘度的增加只是因为流体受到更大的切应力。实际上,质点的大小、多分散性和溶剂化作用等都影响粘度。
  对于稍浓一点的胶体,用下列公式表示:
ηη0(1+2.5φ+K1φ2+…)

式中K1是参数,根据不同的模型,可算得不同的数值。
  若胶体是非球形的不规则质点,流体流经其质点边缘时,质点可以转动,从而消耗了额外的能量。此外,质点之间的相互干扰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浓度稀时,R.西马就旋转的椭圆体推导出下式:

式中ab 分别是椭圆体的长轴和短轴;λ为常数,扁长旋转椭圆体的λ是1.5,圆体形棒的λ是1.8。该式曾用不同粒径的烟草斑纹病毒验证,在a/b=20.3~64.3,φ<0.003范围内,理论与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
  当质点相互间有作用,并能形成网状结构时,还会有一部分溶剂包含在其中,从而使胶体粘度大大增加,因为不但能流动的溶剂减少,而且拆散网状结构或使其变形,都需要能量。此种因结构而生出的粘度叫结构粘度。它与所施的剪切力有很大关系。剪切力小时,结构粘度大;剪切力增加后,网状结构被拆散,质点还会随之定向,故粘度下降。一般浓的胶体和高聚物溶液,皆有此现象。
  对亲液胶体的粘度,特别是无规线团高聚物溶液的粘度,H.F.马克和R.豪温克用两参数的经验公式,将其特性粘度[η]同分子量Μ关联起来。
[η]=KM α

式中Kα为参数。大量实验数据表明,α在0.5~1.0之间变化。使用良溶剂时,线型高聚物的α为0.6~0.8。加入不良溶剂后,α值逐渐减小;在接近沉淀点时,α值接近1/2。对于内旋转阻碍较大的刚性高聚物链,α值接近1.0。
  为了求得[η],必须进行一系列粘度测定,其中有相对粘度(ηr)、 增比粘度 、比浓粘度和比浓对数粘度 。c为浓度,且:
        


  通常,取4~5个不同浓度的溶液,测定其ηη0,利用稀释外推方法,即可求得[η](见图)。即以ηSP/cc和以ln(ηr/c)对c作图,分别得到两条直线,外推后,与纵坐标交于同一点,其截距为[ηc,从而得到[η]。
  影响高聚物粘度的因素甚多,如溶液浓度、溶剂种类、温度、剪切速率、高聚物链的聚集状态及其相互作用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9: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