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释义 huodexing mianyiquexian zonghezheng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卷名:现代医学)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
  又译艾滋病、爱滋病。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是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如卡波济氏肉瘤)等。自1981年美国报告首例以来,世界各地已陆续发现本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1991年10月1日的报告,世界已有163个国家和地区发现本病,发病遍及五大洲,主要流行于美国及非洲,如乌干达、扎伊尔等地,其次为西欧的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中美洲的海地,南美洲的巴西,亚洲的日本、印度尼西亚、泰国、香港、台湾,斯堪的纳维亚、澳大利亚等地区和国家也有发生。全世界已报告患者418403人,实际患者数为150万,其中50万为儿童。估计2000年将达4000~4500万。流行最严重的一些非洲国家,HIV感染者已超过总人口的10%。到1991年11月,中国HIV感染者统计有617例,发展为AIDS者8人。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发病的地区和国家尚在不断扩大,发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目前,病死率较高,根据追踪观察,发病后平均生存期仅1年。病人和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传染源的血液和精液中含有大量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是性接触,其中主要的是同性恋行为(肛门处的粘膜较阴道粘膜薄,易损伤,故肛门性交易传播本病),其次为异性恋行为(病人的配偶亦可受染,非洲一些地区妓女中HIV抗体阳性率很高)。还可通过未消毒的注射器传播,最常见于静脉注射药品(多为海洛因之类麻醉品)的药瘾者。输入含有HIV的血液及血制品也可引起,常见于输入第Ⅷ因子治疗血友病时。母-婴传播亦很多见,患病的母亲可以在围产期经子宫、产道和哺乳传给婴儿。此外,本病也可通过家庭内密切的接触传播,但这不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发病年龄多在20~49岁间,男多于女。根据美国对不同人群中本病发病危险因素的调查,同性恋或异性恋者占73%,药瘾者为17%,海地移民为4%,输血引起者及血友病病人各占1%,原因不详者为4%。
  病原体  1983年法国学者L.蒙塔尼埃从患者淋巴结中分离出一种有关的病毒,称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LAV)。同年,美国学者R.C.加洛也从病人体内分离出相同的病毒,称为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Ⅲ型(HTLV-Ⅲ)。后证明上述病毒即本病病原。1986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建议将这新病毒命名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HIV为逆转录病毒,病毒核心为单股RNA,外有包膜。病毒有核心蛋白、包膜蛋白及酶蛋白(包括病毒的多聚酶和逆转录酶等)三种结构蛋白质,HIV在体外能在某些T细胞株如H9、CEM 、Molt-4等细胞内繁殖,可用作分离及培养病毒。HIV对热敏感,在56℃时30分钟可以灭活。对乙醚、丙酮、0.2%次氯酸钠及酒精等敏感,但对紫外线不敏感。HIV分Ⅰ型和Ⅱ型。HIV-Ⅰ型是流行于世界多数地区的AIDS病原。HIV-Ⅱ型引起的AIDS,主要流行于西非,美国及西欧亦有发现。
  发病机理   HIV感染人体后,主要侵犯及破坏人体免疫活性细胞,如辅助性T细胞(Tн)、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由于辅助性T细胞表面有HIV受体,故HIV极易与Tн细胞结合。HIV在这些细胞中生长繁殖,并破坏细胞导致淋巴细胞总数和Tн细胞数明显减少,Tн/Ts(抑制性T细胞)比例减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严重缺陷,表现为各种皮内试验缺乏反应,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出现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等。由于HIV的核酸与寄主细胞的核酸发生整合,故病毒不易被机体清除。病毒不断复制,形成持久性感染。但感染HIV后,多数人不表现症状,只是血清抗体阳性,成为无症状HIV携带者。30%感染者表现持续性淋巴结(淋巴腺)肿大,无痛或出现疲乏。这种情况称为持续性全身淋巴腺病 (PGL)。多数患者长久维持原状,少部分患者可恶化出现极度不适、消瘦、腹泻、盗汗、口腔白斑病、脾肿大、湿疹等临床表现,称为AIDS相关复合征(ARC)。上述几组患者中,有10~15%在 3年内发展成典型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见图)。


  临床表现  AIDS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可达1~15年以上,平均为3~5年。感染HIV后,多数表现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少数发展为显性感染。在显性感染的病人中,多数表现为AIDS相关综合征,少数为典型AIDS。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体内(尤其是血及精液中)带有HIV,可以传染他人,但不出现临床症状,血清抗-HIV抗体阳性。不少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以后可以发展为AIDS相关综合征或典型AIDS。AIDS相关综合征是本病前期或轻型AIDS。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疲乏无力、盗汗、体重减轻、多个部位或全身淋巴结慢性肿大,部分病人可发展为典型AIDS。典型的AIDS可先有发热、疲乏无力、盗汗、消瘦等前驱期症状,主要表现为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机会性感染即病人免疫功能极度低下时,寄生于人体的条件致病菌(如卡氏肺孢子虫、弓形虫、隐孢子虫、白色念株菌、新型隐球菌、鸟型细胞内分枝杆菌、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引起的严重感染。最常见的是卡氏肺孢子虫肺炎,表现为发热、干咳、胸痛及呼吸困难等,X射线检查肺部有弥漫性炎症。其次可表现为脑炎及脑膜炎、慢性腹泻及全身性播散性感染,包括肺炎、肝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消化道炎症等。最常见的肿瘤是卡波济氏肉瘤,表现为皮肤上的蓝色或褐色结节,多见于下肢,并可引起全身性播散。此外,还可发生伯基特氏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等。有程度不等的贫血、血小板减低、白细胞减少,主要为淋巴细胞总数减少。
  诊断  凡是原因不明的机会性感染(须排除应用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药物治疗引起者)及患卡波济氏肉瘤的病人,或长期发热、消瘦、盗汗、乏力、慢性腹泻伴有不明原因的多处或全身淋巴结慢性肿大者,均应怀疑为本病;若伴有来自AIDS流行地区并有不正当性行为,尤其是同性恋者、药瘾者、血友病病人等,更应高度怀疑本病。淋巴细胞总数明显减少,Th/Ts比例小于1,都有辅助诊断意义。进一步可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或放射免疫法检查抗-HIV抗体。上述方法可出现假阳性,仅能作为筛选检查,若检查结果为阳性者,可进一步用放射免疫沉淀法或免疫吸印法检查进行确诊。这些方法因可检查病毒的结构蛋白,故特异性较强。若有条件,还可做 HIV的抗原检测或病毒分离。
  治疗  当前尚缺乏满意的治疗措施,主要是抗病毒治疗、促进免疫功能、治疗机会性感染及卡波济氏肉瘤等。目前抗 HIV的药物主要用以抑制病毒的逆转录酶活性,抑制病毒复制,当前最有希望的药物是叠氮脱氧胸腺嘧啶核苷(AZT),经初步临床疗效观察,用药后患者症状好转,Tн细胞增加,免疫功能改善,血清抗-HIV抗体阴转,病死率减低。其他抗病毒药物有:三氮唑核苷、苏拉明、HPA-23、 α-干扰素、膦甲酸、甘草甜素等,但疗效尚未肯定。在促进免疫治疗方面,目前应用的免疫刺激剂有白细胞介素Ⅱ(IL-2)、胸腺素、异丙肌苷、香菇糖、T肽等。对部分病人似能增强免疫功能。对机会性感染须针对病原进行治疗,常见的肺孢子虫肺炎可采用磺胺甲基异唑和甲氧苄氨嘧啶或戊脘脒治疗。卡波济氏肉瘤经阿霉素、放线菌素 D、博莱霉素、长春新碱或放射治疗后可获暂时缓解。
  预防  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广泛进行卫生宣教,开展正确的性道德教育,禁止不正确的性接触(包括同性恋);严禁吸毒,限制及严格管理进口的一切血液制品,血抗-HIV抗体阳性者及AIDS高风险人群应禁止献血;做好各级医疗机构及涉外宾馆的消毒隔离工作。推广和鼓励应用一次性的注射用具。病人的血、尿、分泌物等应严格消毒。工作人员接触病人时应戴手套。严禁娼妓活动。加强外国人入境的检疫工作。灭活病毒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及多肽疫苗,有的正在研制,有的已试制成功,正在进一步做动物试验。
  参考书目
 D.D.Ho,et al.,Pathogenesis of Infection withHumanImmunodeficiency Virus,New Eng.J.Med.,1987.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5:4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