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营养地理 |
释义 | yingyang dili 营养地理(卷名:地理学) geography of nutrition 对人体必需营养素和营养病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自然和人文环境关系的研究领域。人体必需营养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一些学者认为纤维也应包括在内。 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食物。现代生态学的研究表明,生态环境的不同必然导致营养物质在地区上的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是产生营养素在世界各地分布不平衡的基础。在很多情况下,水热条件决定了人类食物的生产、品种及质量的区域性差异。如谷类是较好的蛋白质的来源,不同谷物所含的氨基酸不同,将谷物适当混合可提供足量的全部必需氨基酸。谷类的外皮富含B族维生素,蔬菜和水果含大量的维生素 C、胡罗卜素及钙、铁。兽禽类蛋白质的生物价值很高,同时也含烟酸及维生素B12、A、D,亦为钙、铁的重要来源。热带地区因适合谷类生长,居民源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能量高达90%以上,而食肉、蛋、奶、鱼极少。草原地区的居民从肉类及奶制品中获得的脂肪和蛋白质数量又远比其他地区高。沿海地区居民从鱼、贝类等海产品获得的蛋白质一般比内陆多。在极地地区,气候寒冷,几乎无绿色植物,爱斯基摩人的传统膳食为脂肪和蛋白质丰富的海兽,摄入体内的能量物质45%来自脂肪,其余大部分来自蛋白质。人体必需的矿质元素的地理分布也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如碘在山区的食物和饮水中含量均低,而在平原地区含量则较高,海产品也含有较高的碘。氟在山区的地下水中含量较低,平原地区的地下水中则较高。 营养素均来源于食物,各类食物的生产有严格的季节性变化,因此,许多食物的供应有明显的季节性周期变化。如维生素C主要来源于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这些食物主要在夏秋季生产,冬季较少,因而维生素 C缺乏症(坏血病)基本上发生于水果和蔬菜供应量少的冬季。遇有特殊情况时,如战争、交通受阻等,一些地区水果和蔬菜的供应量急剧减少,也会引起坏血病暴发。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国双方都暴发坏血病,致使大批儿童和成人死亡。 人文地理因素与营养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如维生素摄入量的地理分布即与经济收入、膳食组成、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食物加工过程等有关。北美、欧洲、大洋洲和地中海、波斯湾一带蔬菜、水果等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品消耗量远比非洲、太平洋西岸地区多。新鲜蔬菜在加工和烹调过程中常使维生素受到破坏,特别是维生素C。太平洋西岸地区的居民往往将蔬菜煮得过熟致使维生素大大减少。一些烹调方式也会使肉类的维生素遭到破坏。如用猪肉蒸丸佑,硫酸素的保存率为53%,核黄素保存率只有13%,尼克酸也损失30%。谷类食物的矿物质主要存在于谷粒的表皮,经过加工后,矿物质含量明显下降。因此,在以谷类为主要膳食能量来源的地区,如经常食用精加工的谷物会使矿物质的摄入处于低水平。偏食导致蛋白质摄入量不足,易患特殊营养缺乏症。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人们摄取食物的成分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产生了一些新的营养问题。如高能量的食品在食物中的比例增加和其他食物成分的改变,引起肥胖症、动脉硬化和冠心病以及癌症患者数量明显上升。因此,在这些国家,制定能适应于健康要求的饮食指标愈加迫切;而在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增长率,根据粮食消费与计划生育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协调与营养有关的食物政策,解决营养供需平衡就显得日益重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