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人口
释义 renkou
人口(卷名:生物学)
human population
  又称人类种群,生活在一定历史时期和地区的人群总体,也常指人群总体的数量。在生物学中,种群指由同种生物组成的群体,根据群体所涉及的物种的大类,又有鸟口、兽口、鱼口、虫口等称谓。人类作为生物界的一员,必然服从某些共同的生物学规律,但是影响人口变动的还有社会因素。人类不仅能大量开发自然资源和保健防病、延长寿命,还能自觉地调节人口。
  世界人口的暴增,资源供应的紧张和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是当今人类面临的3个重大问题。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二者是互相影响的。人口数量的暴增可能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以至影响到身体质量(健康水平)。这是社会学问题,又是优生学和医学的研究内容。生物学所研究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的数量变动以及影响变动的诸因素。
  人口变动规律  在特定地理范围内,人口的增加只有出生和自外地迁入两条途径;减少人口也只有死亡和向外迁出两条途径。所以,人口变动量(△N)可表示为
     

式中的△N通常得自定期的人口调查统计。例如,于时间t和时间t+1各作一次调查,得到两个人口总数NtNt+1,则
        

为了表示人口变动的快慢,常常采用一种相对指标,即一定时期内的人口变动量与原有人口总数的比率,称为人口变化率(R),即
       


     

如果式中R等于0,则表明人口稳定不变;R大于0,表明人口增长;R小于0,表明人口减少。
  出生率  一定时期内,出生人口与原有人口总数的比率。决定出生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两个:①处于生育年龄(一般指15~49岁)的妇女人数,②妇女生育率。
  育龄妇女人数随人群的年龄结构而变化。人群的性别比例一般比较稳定:新生婴儿的比例大都是男略多于女;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的死亡率相对大些,因而老年人中的女性可能略多一些。一般说来,除了战争和男性劳动力流动等因素外,一个人群的性别比例波动不大。而人群的年龄结构则波动较大,各人群间也常有较大的差别,因而对育龄妇女的人数乃至人口变动有较大影响。在现今世界上可以见到各种类型的年龄结构(图1)。


  人口的不同年龄结构的形成,有着历史的原因。在发达国家的人口发展历史中可以见到这样几个阶段。早期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明显降低,而出生率仍保持较高水平;当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时,由于种种原因出生率开始下降(图2)。这便造成了上述各种年龄结构。


  再有,妇女生育子女的具体年龄对人口的增长速率也有一定影响。就是说,即使妇女一生中生育的子女有定数,生育年龄越早,人口增长的速率也越快。
  死亡率  一定时期内,死亡人口与原有人口总数的比率。死亡率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随着社会的逐渐发达,死亡率总是趋于下降。特别是农业技术和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降低了人类的病死率,延长了人类寿命,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历史上,饥荒、疫病和战争是造成人口大量死亡的主要因素。据估计,1347~1351年内欧洲人口数因鼠疫而由8000多万降低到6000万左右。
  迁徙  在人类学上指某一特定地区人口的迁入和迁出。一处有迁出,另一处必然有迁入。就全球范围而言,不存在迁徙造成的人口变动。迁徙实际是世界人口的重新分布。不过人口向未开发地区迁徙,虽可暂时减低原居住地的人口密度,但结果不仅会使新地区的人口暴增,原地人口也常在较短时期内恢复甚至超过原有水平。就此意义说,新地的开发意味着可利用资源的增加,它将引起总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原地的人口压力和新地资源的吸引是迁徙的两个主要动因,在历史上常常表现为政治和军事的扩张。中世纪阿拉伯人、蒙古人和突厥人的迁徙便是如此。新大陆发现以后,自17世纪起,大量的欧洲人迁到美洲和澳洲,殖民主义者还从非洲和亚洲掠去大批奴隶和苦工。这样的大规模的迁徙到19世纪达到顶点,前后有几千万人之多。但是原居住地的人口却在短时期内恢复。
  还有一种小范围的迁徙,就是农村人口向都市的流动。由于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涌入都市,为新兴的工商业所吸收。这种城市化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突出。但一般说来,当一个地区中的劳动力接近饱和时,该地居民便常会以种种限制来阻止外人迁入,在国与国之间尤其如此。
  因出生率超过死亡率造成的人口增长,称为自然增长;因迁入率大于迁出率造成的人口增长,称为机械增长。中国人口的增长基本是自然增长。
  人口的发展  在大范围内进行具有现代意义的人口普查工作,只是近二三百年的事情。至今,世界上仍有许多国家或地区没有准确的人口统计数字,因此要了解历史上的人口情况,只能根据间接证据加以估计。例如,可根据对目前农业社会的调查结果,并参照考古遗迹和有关历史文献,约略地推算古代农业社会的人口情况。
  世界概况  考古材料表明,早期的人类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群集的人数不多。根据对现存的狩猎采集部落(如南非布须曼人)的调查,可以粗略推断出当时的情景。至公元前8000年时,人类已广布于除南极以外的各大洲。以狩猎采集为生,平均至少要几平方公里以上的活动场所才能供养一个人,所以当时的世界总人口估计只有500万左右。那时的死亡率很高,而且游猎生活不允许一个妇女同时哺育几个幼儿,因此当时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节育措施和杀婴,人口的增长由此受到控制。
  农业出现后,人们定居下来,种植和畜养基本代替了采集和狩猎,收获有了保障,风险也大为减少。较高的生产力解放出一些人手,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金属被利用,带轮车辆被制造,村镇以及更大的社会组织形式相继出现。较安定的生活降低了人口死亡率,也鼓励人们更多地生育。但此后的人口增长并不平顺;在不同地区,饥荒、疫病或战争多次发生,死亡人数不等,各地的人口增长极不平衡。至公元1650年,世界人口估计在5亿左右,在约9650年内提高了100倍,平均1500年翻一番。
  17世纪中叶起,欧洲几个国家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城市工商业人口的增长,增加了对商品粮的需求,从而刺激了农业的发展。很多地区的小农户合并为效率较高的农场,作物栽植和家畜饲养技术也在提高。由新大陆引入的玉米和马铃薯两种高产作物,进一步提高了农业产量。另一方面,新大陆又提供了大片待耕土地。这一切都为人口进一步增长准备了更有利的条件。18世纪下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又加速了这个进程。1790~1850年间,美国人口由400万增至2300万。其中虽然大部是欧洲移民,但美国同期的人口出生率也高达43~55‰。全球的人口至1850年已达10亿,在200年内又翻了一番。在欧美,经济的相对富裕和粮食的相对充足既刺激了出生率的增长,也提高了人的体质,减少了病死率,延长了寿命。当然,死亡率的降低也与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的改进有关。这时,结核病和天花减少了。对后者,牛痘疫苗的推行可能起了很大作用。
  1850年以后,欧美的工农业以更高的速度发展,铁路和轮船又带来交通运输的变革。生产力的提高刺激了人口增长。设置下水道和净化水源,控制了某些传染病的传播。推行疫苗,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不过在工业化过程中,由1900年左右起出现了一种出生率减低的趋势。城市生活不如农村安定,妇女就业的人数增加,结婚年龄推迟和不婚者增多。在农村,子女很早便可参加劳动;在都市,特别是在禁止童工之后,儿童成为家庭的负担。因此人们不愿多生子女。然而这种情况在不发达国家还没有出现。至1930年世界人口增至20亿上下,80年内就翻了一番。
  20世纪30和40年代,全世界经济大危机和继之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都造成人口大量死亡,此期间发达国家出生率减低的趋势更加明显,因此人口数字趋向稳定。然而在发展中国家却突出表现了死亡率的下降,加上出生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所以人口明显增长。磺胺药和抗生素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得到真正有效的杀灭细菌等病原体的药物。高效杀虫药帮助人们控制了为害农业和传播疾病的昆虫。在发展中国家,卫生保健措施终止了黄热病、疟疾和霍乱等疾病的猖獗,而农业技术的进步则提高了粮食产量。结果全球人口在45年(1930~1975)内又增加了一倍,达到40亿(图3)。


  因为全球人口不存在迁徙问题,以上讨论的都是自然增长率。一般以年度增长率计算。70年代初期,欧美等发达国家年度增长率约为8.8‰,而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则为23.6‰。因后者的人口基数远大于前者,约为前者的两倍半,所以综合计算起来全球的年度增长率约为19‰,如果按这个速率增长下去,只要36年人口又将增加一倍。
  中国概况  中国有2000多年的户籍记录,历代统治者为了掌握税收、劳役和兵员情况,都设有专职掌管户籍。但是,当时的记录不可能全面、精确。一般说,只有在有效的行政管理范围内才能有稳定的户籍工作,但这样的户籍工作很长时期内只限于黄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等中原地区,而在战乱时期甚至根本不能进行。隐匿户口、推算错误等情况也都存在。因此现在所能了解的只是一个大概的变动趋势。
  由周至秦,公元前1000~前200年前后,人口一直浮动在 1000多万的水平。到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公元24),社会安定,生产有较大发展,人口渐增。公元2年的统计为 5959万。直到东汉末年(220)一直维持在5000万左右。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数字较小,例如公元280年只有1616万。这可能与战乱伤亡和户籍工作受干扰都有关系。天灾人祸造成农民流亡,而世族大地主属下农民则多逃避户籍登记。隋统一后,人口再度增长。唐天宝十四年(755)可能已超过5000万。不久,安史之乱又使统计数字下降。
  宋元期间,北方民族频繁入侵中原,人口增长受到影响。宋嘉裕七年时才突破4700万。元朝人口最高达5985万(1291)。明朝(1368~1644)人口基本稳定在5000万以上,最多的1479年超过7000万。清康熙以后,社会较安定,生产上升。中国古代强调丁税,按人征税,对少地或无地农民造成极大压力。他们不愿生育,甚至大量逃亡,这都影响人口统计数字的增长。明清以来转向强调地税,主要按资产征税,解除了上述压力,这也有利于统计数字的增加。1736年的统计为1.5亿,至1840年已接近4亿。应该说明,在国家统一安定而有效行政管理区域扩大的情况下,很多过去未统计到的边远地区人口首次得到反映,这也是人口数字增大的一个原因。
  中华民国期间(1931)公布的人口数字为 4748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生活有了根本改善,死亡率降低。此期间,出生率一直偏高。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为601938035人,1982年第二次普查的数字增至1008175288人。1954~1957年,1962~1965年和1968~1970年曾出现三次出生高潮,人口出生率都在35‰上下,最高时达43.6‰(1963)。此后由于切实开展了计划生育,出生率逐步下降,至1980年已接近10‰。
  未来趋势  人口发展的前景是全世界都关心的问题。人口学家从不同的假定前提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推论。各家推论的差别主要在于对全球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估计。如果自然增长率保持在20‰,则到2020年全世界人口将达100~120亿,继续按这个速率增长下去,再过 700年地球上每个人就只能分得边长为36厘米见方的一点土地。自然,这种纸面上的推算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远在这种人满之患的威胁到来之前,人口必将得到控制。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自觉地控制出生率来维持一个最佳的人口水平。
  50和60年代,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平均在20‰以上,30年来人口几乎翻了一番。即使在80年代以后能将增长率始终控制在10‰左右,也只要70年会再翻一番。因此提倡并切实实现一对夫妇只生一胎的措施,是有长远意义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2000年前后将人口控制在12亿之内,并在以后逐渐下降到10亿以下。
  人口问题  从生态学观点来看,世界人口总数不应超过地球的承载量,即整个地球生态系统所容纳的人口应以不影响它的稳定性为限度。世界各地自然条件不同,承载力也不一样。很多条件优越地区的人口密度并不大,但当地居民限制外地人口的流入。另一方面,许多人口稠密地区的环境质量在下降,可是那里的人口增长率却反而较高。
  自然资源是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内容。人类的生活质量取决于每人所能分享的资源数量。由于世界各地的生活水平有一定差距,因而对资源的消耗量大不相同。而且,人们对世界资源蕴藏量的估计也有很大分歧,所以对地球承载力究竟有多大的看法很不一致。再者,不同的资源取得的难易程度不等,有的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设备和能源才能取得,因此资源的经济价值大不相同。
  一般常把资源分为可更新和不可更新两类。前者指再生时间较短的,例如牧草一年即可再生,一般森林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也可基本更新;后者指再生时间较长的,例如现今的煤炭很多是3亿年前沼泽森林埋入地下形成的,虽然今日的沼泽植被也同样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煤炭,但这个时间太长,不便考虑。还有很多金属资源也属于后者,它们在使用后实际并未消失,而是以碎屑、氧化物或废旧器材等形式散在各处,其中绝大部分因技术困难或经济原因而难以重新利用。
  在所有资源中,粮食和能源最为关键。其实,粮食也是一种能源,是维持生命活动的能源。一般能源则是维持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运转的基本条件;现代农业对它的依赖也日益增加,如制造和使用机器、生产肥料和农药等都需要大量能源。当今煤炭和石油是使用最广、用量最大的两种能源,它们比核能等形式更便于携带和利用,但其蕴藏量有限,在地球上的分布也很不均匀。由于它们都不可更新,所以全世界都在强调节能,同时大力开展对其他能源的研究。粮食问题更直接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农业可耕地是有限的,而且很多所谓可耕地比较贫瘠,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资才能生产一定的粮食。还有些土地开发后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长远看来得不偿失。此外,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发展,房屋、道路及其他公用设施占地势必增加,而且常常是占比较好的耕地。另一方面,虽然粮食是可更新资源,但它藉以生长的土地是会消耗的。历史上,人类的滥垦滥伐、过度放牧等活动,曾使许多沃土变为荒野,甚至沦为沙漠。人类还向水域、特别是大洋寻求食物。如果再扩大捕捞的海域及品种,收获量还可增高。但是海洋生物资源也是有限的,由于滥捕,传统渔场已多次出现减产。海域污染不断加重,直接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为了增加食源,有人建议人们尽量直接食用植物,因为用谷物饲喂牧畜,再利用肉类食品的做法要浪费掉植物资源中的大部分热能。但更理想的方式还是力求人口少一些而生活得更好一些。
  总之,资源问题归根到底是人口问题,只有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长,才能使资源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人口政策,对于历史上的统治者来说,人民是纳税者,是劳役和兵员的储备,特别是有扩张主义倾向的帝王,大多鼓励人口增长。在生产力上升,劳力需求增加或是有大片可耕地等待开发时,人们也由另外的角度鼓励生育。但在目前,全世界有远见的人都认识到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很多国家开始转向鼓励节制生育。不过目前出生率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只有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才有可能真正地采取有力措施,在短期内实现控制人口的目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9:2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