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遗忘
释义 yiwang
遗忘(卷名:心理学)
forgetting
  识记过的内容不能被再认和再现,或者是被错误地再认和再现。遗忘可分暂时的和永久的两类。暂时遗忘指已转入长时记忆的内容一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条件下还可能恢复;永久遗忘是记忆的材料未经复习而消失。遗忘是保持的对立面,也是巩固记忆的一个条件。如果不遗忘那些不必要的内容,要想记住和恢复那些必要的材料是困难的。
  对人类记忆和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H.艾宾浩斯。他认为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提出了著名的保持曲线。以后,一些心理学家又发现“倒摄抑制”,以及学习后立即睡眠的回忆优于学习后清醒状态的回忆等遗忘现象。苏联心理学家认为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抑制是导致遗忘的根本原因。中国心理学家曹日昌认为遗忘产生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在学习时建立的联系减弱甚至消失;另一种是由于不同联系的干扰,使要回忆的东西受到抑制。
  通过实验研究,已发现的主要遗忘现象和规律有以下几种:①艾宾浩斯的保持曲线表明:遗忘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遗忘的速度随时间的延长而越来越缓慢,中国心理学家陆志韦1922年用回忆、预期回忆、重学、重组材料、再认等5种方法得出的保持曲线也有相等的趋势。②一般地说,识记材料的数量越大,刚识记后的遗忘也越多。如有的学者发现,识记5个材料的保持率为100%,10个材料的保持率为70%,100个材料的保持率为25%。要达到同样保持水平,识记材料的数量越多,平均用的时间或诵读次数也越多。研究发现,识记课文100字需9分钟才能成诵,500字需65分钟,1000字需165分钟,1万字需4200分钟。③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的影响:有的学者发现,熟练的动作遗忘最慢,技能一年后只遗忘29%。记熟了的形象材料也不容易遗忘。有意义的语文材料同无意义材料相比,遗忘要慢得多。④过度学习对遗忘的影响:一般来说,保持与原来学习的程度大致成比例,学习程度越高,遗忘也越少。中国心理学家的一个实验表明:33%的学习,遗忘为57.3%;100%的学习,遗忘为35.2%;150%的学习,遗忘为18.1%;超过150%时,记忆效果并不继续上升。⑤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对遗忘的影响:前摄抑制指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继的学习与记忆的干扰;倒摄抑制是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干扰。许多研究表明,新旧两种材料相似程度越高,造成的干扰也越大;后继学习的难度越大,倒摄抑制的干扰也越大;前摄抑制的干扰,也随先前学习材料的数量和保持的时间增加而加大。根据倒摄抑制的原理,在一段不活动的时间内(如睡眠状态等)只有很少的遗忘。⑥学习材料的系列位置对遗忘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材料的起首和末尾部分要比中间部分记得好,因为前者没有前摄抑制影响,后者没有倒摄抑制影响。中间部分记忆保持较差,原因是受前摄和倒摄双重抑制的干扰。
  近20多年来,由于信息加工的认知理论的出现,记忆和遗忘的研究又有新的进展。这种理论认为人类记忆是一个信息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个阶段。他们认为,感觉记忆的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消退,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痕迹消退和干扰,这些都属于“存储障碍”;长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于干扰作用。当缺少再认和回忆的线索、线索有误差、或不同线索间发生冲突时,都可能使再认和回忆遇到困难。有些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保持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不会消失的,遗忘只是一种信息提取的障碍。
  近年来,有的学者又提出活动性与非活动性记忆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中对当前外界事物的短时记忆和经过重现过程恢复作用的记忆是活动性的;大量存储在头脑中的长时记忆是非活动性的,它们对活动性记忆有潜作影响。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没有必要分成两个独立的过程,它们都因受干扰而产生遗忘。当一个记忆表象登记进入活动性记忆之后,需要复述和编码,如果此时又有新刺激进入,就会产生干扰而降低先前记忆的恢复能力,表现为遗忘;一个记忆形成之后,从非活动性记忆向活动性记忆提取时,若呈现的记忆线索激活了另一条联系,引起干扰,也会造成明显的遗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3: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