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贝柳斯,J. |
释义 | Xibeiliusi 西贝柳斯,J.(卷名:音乐 舞蹈) Jean Sibelius (1865~1957) ![]() 西贝柳斯最初的作品主要是室内乐,但他真正的才能和兴趣是在管弦乐方面,并写出了独树一帜的杰出作品。他的管弦乐作品,多取材于民族史诗或民间传说。根据由芬兰民间诗歌和神话编成的史诗《卡勒瓦拉》中的题材进行创作。如交响诗《库莱尔沃》(1892,乐队与声乐)、传奇曲《勒明基宁组曲》(1893~1896)、交响幻想曲《波约拉的女儿》(1906)等。其中《库莱尔沃》是西贝柳斯第1部成名之作,全曲共分5个乐章,故事表现库莱尔沃和一个少女相爱,后来发现这个少女竟是他幼年时失散的同胞妹妹,结果导致悲剧的结局──妹妹投水自尽,库莱尔沃也拔剑自杀。《勒明基宁组曲》也是一部颇受人欢迎的传奇曲,它包括4个部分,即《勒明基宁和少女们》、《勒明基宁在图奥内拉》、《图奥内拉的天鹅》和《勒明基宁的归来》。勒明基宁是传说中生活放荡类似唐璜式的人物。在这 4部传奇中以《图奥内拉的天鹅》最为突出。图奥内拉是芬兰神话中的冥府,它被一条黑水河环绕,河上游着一只天鹅。乐曲在加弱音器的弦乐的背景上,突出英国管吹奏的旋律,有如天鹅悲凄的歌声,意境幽深。这些作品,从题材内容到音乐风格,都富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在芬兰人民反对沙皇俄国入侵,民族意识高涨的背景下创作的;虽然没有直接的现实政治意义,但却鼓舞了芬兰民族意识的觉醒。 1899年,是芬兰人民反对沙皇俄国斗争史上更加尖锐的一年。西贝柳斯在这一年内完成了几部富于爱国热情并给芬兰人民以鼓舞的作品。如童声与男声合唱《雅典人之歌》、乐队组曲《历史场景》和第 1部音诗《芬兰颂》等。这些作品中,《芬兰颂》是一部具有广泛国际声誉,为世界各国交响乐队经常演奏的名作。该曲初为一部配乐中的终曲,曾在巴黎博览会上以《祖国》为名演出过。后因沙俄禁演,不得不改名为《即兴曲》。1917年芬兰独立后才以《芬兰颂》命名。该曲以严峻深沉的引子开始,引出抒情悲叹的主题,随着音乐的发展,情绪趋向高昂,充满战斗的激情;最后以充满信心的辉煌壮丽的尾声结束。这部世界著名的音乐作品,把芬兰人民的民族苦难、战斗意志和必胜信念的时代精神熔于一炉,被认为是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 西贝柳斯在创作上最重要的成就是他的7部交响曲。这7部交响曲均为非标题性作品,代表了他在创作道路进程中哲学思想和美学观点的变化。《第一交响曲》(1899)是按古典传统方式写成,具有史诗般的气氛;其中既有紧张的戏剧冲突,也有抒情的自然景色;全曲结束在胜利的音调中,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第二交响曲》(1902),标志着一种新风格的开始。全曲从忧郁神秘的气氛和烦躁不安的激情,达到宏伟庄严的凯旋结局,具有从苦难经过斗争走向光明的哲理性。《第三交响曲》(1907)只有3个乐章,是一部明朗、抒情的交响曲,充满了光明和欢乐。《第四交响曲》(1911)气氛晦暗,富于冥想性,是一部独特的表现内心世界的作品。《第五交响曲》(1915)是一部欢快、嘹亮而庄严的作品。作者写此曲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尽管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了灾难,但西贝柳斯在这部交响曲中却对人类的前途充满了信心。《第六交响曲》(1923),表现出很强的克制。《第七交响曲》(1924)只有1个乐章,它以较为亲切温柔的音乐语言,表达了生命的欢乐。西贝柳斯的交响乐创作,以其深邃的意境、内在的力量和严谨的构思而独具一格。 在西贝柳斯的交响音乐创作中,还有一部《小提琴协奏曲》(1903)。这是他唯一的一部协奏曲,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把具有个性的抒情和宏大的气势很好地结合起来,使这部作品在芬兰协奏曲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西贝柳斯最后一部重要作品,是1926年写的交响诗《塔皮奥拉》。在1929年以后,他的旺盛的创作活动令人不解地中断了。从这时到他去世的近30年时间里,他基本上没有再创作什么重要作品。对此,西贝柳斯在50年代曾作过这样的解释:“专制和战争使我厌恶,只要想起暴政和压迫、集中营和捕人,就使我心理上和生理上发病。这就是为什么我在20多年中未能创作的主要原因。”西贝柳斯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他热爱芬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芬兰摆脱了沙皇俄国而独立,但他对苏维埃政权抱对立的态度。他珍视民族独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却无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铁蹄对各国民族独立的践踏,而采取亲德立场。从上述他关于创作中断的谈话中,也可以看出他在政治上的困惑。 ![]() 西贝柳斯是继E.格里格之后,北欧乐派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受到芬兰人民的极大崇敬。从1950年起,在赫尔辛基每年举行一次“西贝柳斯音乐节”,许多国际著名音乐家都前来参加演出活动。赫尔辛基音乐学院也以西贝柳斯命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