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国志
释义 Sɑnguozhi
《三国志》(卷名:中国文学)
  纪传体史书。西晋陈寿撰写。刘宋裴松之注。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受学于同郡史学家谯周,治《尚书》、《春秋》三传,精于《史记》、《汉书》,仕蜀汉为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入晋,张华爱其才,举孝廉,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晋书·陈寿传》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传世著作有《三国志》65卷、《益部耆旧传》14卷(原10篇,《说郛》录存1卷)。此外有《古国志》50篇、《释讳》、《广国论》等,又辑《诸葛亮集》24篇,均佚。
  《三国志》分《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三国时期60年间的历史。最初三书单行,至北宋始合刻为一,并改称《三国志》。后世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
  陈寿撰《三国志》之前,魏国已有官修的王沈《魏书》和私撰的鱼豢《魏略》两种史书,吴国也有官修的韦昭《吴书》,为陈寿撰史提供了便利条件。唯蜀汉可据的文献不多,但寿本蜀人,留心蜀事,熟悉蜀汉掌故,终亦裒辑成书,完成了这部“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的三国史。自此书一出,其他三国诸史尽废。
  《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魏有“纪”而吴、蜀无“纪”,这是因为此书写成于西晋,晋受魏禅,所以奉魏为正统。不过陈寿并未因此就对各方人物任意抑扬褒贬,他还是力图从历史事实出发,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断。比如书中评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评刘备是“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评孙权是“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
  《三国志》文章简略,因而总的来看,不如《史记》那样气势磅礴、精美生动,也不如《汉书》行文严谨细密、周备明晰,不过有一部分传文,也还颇见精采,如《诸葛亮传》,选取主人公一生的几个关键事件──隆中对、赤壁之战、六出祁山,加以重点叙述,基本上写出了诸葛亮忠诚款至、鞠躬尽瘁的风范和品格。又如《张昭传》、《周瑜传》、《张辽传》等都以简约的文笔写出了人物的个性,颇有动人之处。
  陈寿撰《三国志》毕竟还受到史料不足的限制。如全书无表、志,就是文献不足的缘故。魏国文士丁仪、丁廙无传,建安七子徐幹、刘桢等五人仅附书于王粲传后,寥寥数语,三国名医张仲景无传。因此,正如裴松之所说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
  东晋以后,旧史料陆续发现,至刘宋文帝时,裴松之奉命为之作注。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博览坟籍,立身简素,曾任国子博士、中书侍郎、永嘉太守等职。著有《三国志注》、《晋纪》等。
  裴松之注《三国志》,“上搜旧闻,傍摭遗逸”(《上〈三国志注〉表》),“兼采众书,补注其阙”(刘知几《史通·正史》),意在增补事实,考订是非。《四库全书总目》称“综其大致,约有六端: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裴注博引群书达200多种,分量超过原书三倍,后世或讥其“繁芜”,但它的长处,在于网罗繁富,凡六朝文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崖略,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
  《三国志》及注所记录的历史故事,1000多年来在民间广泛地传播着,对后世文学艺术都有深远的影响。唐李商隐《骄儿》诗,描写儿童模仿张飞、邓艾的形象作游戏;北宋说话人以“说三分”(讲三国故事)为重要内容;元代出现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杂剧,如《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等。到明朝初年,罗贯中又进一步加以艺术创造,完成了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演义》。《三国志演义》以《三国志》为依据,在史实的基础上又加虚构。此外取材于三国故事的绘画、雕塑等也屡见不鲜。
  《三国志》以中华书局标点本最为通行。清王仁俊有《三国志佚文》一卷,收入《经籍佚文》丛书。近人卢弼有《三国志集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2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