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长安 |
释义 | Chɑngɑn 长安(卷名:美术) 中国西汉、隋、唐等朝代的都城。其城市建设的整体布局及建筑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匠师驾驭全局的卓越能力,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和思想状况,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杰出代表。 西汉长安 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汉初(公元前3、2世纪之交)。城内有5座宫城,最主要的是未央宫和长乐宫,在南部高地上。惠帝五年(前190)始筑城墙,基本方形,每边长约6公里,南、北城墙沿宫墙及城北的渭河有多次转折。城内 2/3以上面积是宫殿和府邸,市场、闾里和作坊麕集于地势低下的北部,反映了长安为帝王和官僚专用的性质。武帝时(前140~前87)在西郊至东南郊建范围广大的上林苑,内有宫观数十座,最大者为西郊的建章宫。西汉末王莽当政时(公元1世纪初),在南郊由西而东建太社、太稷、王莽九庙和明堂辟雍等礼制建筑。长安每面有3座门,每座门有3条通道,正对城门的干道也分为3条,中间一条是皇帝专用的御道。通向宫城的城门规模更大。 长安虽然是合并几个宫殿群陆续建成,缺乏统一规划,城市艺术效果也不突出,但城内街道按方格网布局,有八街九陌之称。宫殿、市场和闾里相对集中,大体上仍反映了对于规整的环境气氛的追求。西汉末年,长安遭到战争的很大破坏,东汉时降为陪都,称西京,十六国和南北朝时又先后成为几个王朝的都城。 隋唐长安 隋时长安称大兴城,唐时复称长安,创建于隋开皇二年(582),毁于唐天祐元年(904)。隋文帝在西汉长安故城登基的第二年,因故城破败狭小,水质咸卤,诏宇文恺在故城东南另建新都。先建宫城,次皇城,炀帝时始筑城郭。唐代先后在郭城外东北部建大明宫,整修郭城并建各门城楼,展拓郭内东部的兴庆坊并改为兴庆宫,沿郭城东墙修筑北通大明,中连兴庆,南达郭城东南角大型园林芙蓉园的复壁夹城,以备车驾通行。 郭城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7米。宫城在郭城最北的中部,其北墙即郭城北墙中段,东西长2820.3米,南北长1492.1米,城内建筑宫殿。宫城南接皇城,东西长同宫城,南北长1843.6米。皇城内东南、西南两角为太庙、太社,其他均为中央级衙署。长安郭内面积达83平方公里,人口约100万,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郭城东、南、西3面对称地各开3座城门,北面城门较多,其中一些供宫廷专用,通向大明宫和禁苑。南面正门明德门为5条通道,其余除个别不明外均为3条通道。穿过明德门向北伸延的纵轴线通过皇城正门朱雀门、宫城正门承天门和重重宫院,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纵轴大街宽达 155米。东西各有一条和纵轴平行的大街,其北段对称地挟持在皇城、宫城左右。东西向也有 3条大街,其中在朱雀门前的是全城横轴,宽达120米;在承天门前的是宫城皇城区的横轴,它在皇城内的一段宽达220米。以上6条干道都通向各城城门,在它们之间以及沿郭城、皇城内侧各有较窄的纵横街道,形成南北向十一街、东西向十四街的方整格网。各方格中共设了108个居民里坊和东西两市。坊有坊墙,四面或两面设门。东、西市与皇城呈“品”字布局,取得呼应,二市各占两坊之地,也有围墙,内部为“井”字街道。全城布局规整,有严格的对称对位关系。 宫城是全城的中心高潮,郭城及其城楼起着框束整个布局并和中心高潮取得呼应的作用。大片的里坊民居是对重点的烘托,在各里坊中有多达百座以上的寺观,还有许多权贵的府第,高大的楼塔殿堂,丰富了全城的立体构图和色彩的对比。纵轴朱雀门大街中段东侧大兴善寺“寺殿崇广为京城之最”(《长安志》),西侧的玄都观与之相当;北段东侧有荐福寺塔,与之相对的西侧有法界尼寺的两座塔,它们都丰富了长段大街的景观。在大明宫建成以后修建的慈恩寺塔正在大明宫正门丹凤门南出轴线的延长线上,显然考虑了塔和宫门的对位关系。 长安城除芙蓉园外,还有一些公众可以游观的园林,分布在各寺观中。3座宫殿里也有大片的园林,城北为禁苑,都属宫廷专用。 长安城突出地表现了皇权意识,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盛期昂扬壮阔的时代风格,是中国最典型的古典城市范例之一。 隋唐长安城的对称格局、三城相套和城市纵轴、横轴的处理都继承了曹魏邺城、南朝建康、北魏洛阳(北魏)的传统而更为严整化。长安在建成以后不久就对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东北渤海国的上京龙泉府、东京龙原府,日本的平城京(今奈良)和平安京(今京都)都曾模仿长安。它的某些规划原则在以后中国各代都城中也得到遵循。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