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资源委员会
释义 Ziyuɑn Weiyuɑnhui
资源委员会(卷名:经济学)
  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国家垄断资本经营工矿业和矿产贸易的机构。前身为国民党政府参谋本部的国防设计委员会,成立于1932年11月 1日,是一个调查、统计及研究设计机构。1935年 4月改为资源委员会,成为从事工商企业活动的经济垄断组织。
  1936年起,资源委员会适应国民党政府对外易货偿债的需要,垄断偿债矿产品的收购及对外贸易。1936~1947年间,它外销钨、锑、锡、汞等约17万吨,其中偿债矿产品占72.6%。由于易货偿债活动受制于债权国,经营方面受到巨大损失,资源委员会长期抑低矿产品收购价格,加以战争影响,严重摧残了这些矿业的生产。实施管制前一年,钨、锑、锡的产量分别为14541吨、15585吨、15440吨,管制后年产量连续下降,至1943年分别降到3973吨、429吨、3769吨,1945年钨、锑绝产,锡产量仅有1878吨。
  资源委员会的产业活动集中在与军事工业相关的钢铁、动力、机电、化学等基本工业领域。抗日战争期间其垄断地位逐渐形成,到1945年,它所属企业有 125个,职工 7万余人。战后因接收大量敌伪产业而进一步膨胀,1947年所属企业达 293个,职工达26万余人。发展最迅速的是动力事业,1947年煤炭产量达562万吨,比1938年增加10倍多;1947年发电量达20余亿度,比1938年增加521 倍。中国原无石油工业,抗日战争期间,该会玉门油矿的员工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生产原油29万余吨,提炼各种油料2000余万加仑,对于开拓石油工业作出了贡献。战时的化学工业主要是生产动力酒精和利用植物油提炼代用燃料(生产总量为1625万加仑)。战后酸碱、水泥工业也有了较快发展,并新增化肥等部门。战时该会钢铁生产曾较快增长,但1942年以后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工业生产衰退,市场萎缩,生产力未能发挥,1943年铁、钢产量分别只及生产能力的37%和11%,1947年钢铁总产量只及生产能力的12%。机电工业的中央机器厂、中央电工器材厂、中央无线电厂等,系战时引进当时尚属先进的技术设备,生产颇具规模。战后因美国货独占中国市场,不少企业成为美国企业的装配厂,甚至沦为代销商。战后资源委员会还涉足轻工业,增加了制糖、造纸两个部门。以1939年为基期,资源委员会1939~1947年的生产指数(按加工净值加权综合计算,不包括出口矿产品)分别为 100,166,221,327,393,405,431,2690,5480。1936~1947年间,国民党政府对资源委员会的投资以及其自身积累,折算成战前法币约合 3亿余元;它接收的敌伪资产估值为11.480亿元(敌伪产业局据1946年 9月30日市价估算),合3.83亿美元,相当于战前法币13亿元;至1947年,资源委员会的投资总额约16亿元(战前法币),实际资产当远大于此数。
  资源委员会原属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1938年改属经济部,1947年直属行政院。先后担任主要负责人的有翁文灏(1889~1971)、钱昌照(1899~ )、孙越崎(1893~ )、吴兆洪等。主要出版物有《资源委员会公报》、《资源委员会月刊》、《资源委员会季刊》等,其中《季刊》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资源委员会的广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是爱国的,他们大多抱有实业救国的思想。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绝大多数管理人员(包括主要负责人)和技术人员站在人民方面,尽力避免国民党政府的破坏,将资源委员会的资产较为完整地交到人民手中,并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