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蒙卡奇,M. |
释义 | Mengkɑqi 蒙卡奇,M.(卷名:美术) Munkácsy Mihály (1844~1900) 匈牙利画家,民族画派的主要代表。1844年2月20日生于蒙卡奇(今苏联木卡切沃),1900年5月1日卒于德国波恩近郊。他早年失双亲,当过木匠,曾随流浪艺人A.莫萨什学画,后又在维也纳(1865)和慕尼黑(1866~1868)两地的美术学院学习。1867年,他参观了巴黎的万国博览会,G.库尔贝等人的作品给了他深刻的影响。1868年他来到了杜赛尔多夫,求教于德国画家L.克瑙斯,完成了《死牢》(1870)这幅成名之作,并在巴黎的沙龙受到了一致称赞,获得金质奖章。画面上的中心人物是一位被判了死刑的绿林英雄,他在临刑前,表现出义无反顾、意志坚定的神情;群众以同情的目光望着这位英雄(见彩图)。总之,这不是一幅普通的风俗画,它反映了60年代后人民的不满情绪。《死牢》一画是蒙卡奇创作上的一个转折点,表明他已经摆脱学院派的束缚,也抛弃了克瑙斯专门描绘小市民生活的创作模式转向了库尔贝风格,勇敢地走上了批判现实主义的道路。他又在1871年创作了反映1848年革命的《卷绷带的妇女们》。在这幅画上,群众形象占有很大比重,形象地表明了:1848年革命与群众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它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 1872年,蒙卡奇迁居巴黎。最初,他仍然经常出入下层酒吧间,与劳动人民接近,画了《夜漂泊者》、《负薪妇》、《搅乳妇》、《告别》、 《当铺》等作品。 由于《当辅》 (1874) 一画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法国社会的阴暗面,从而引起官方的不满,甚至把他看作是一个危险的画家。这时,蒙卡奇陷入极度的痛苦与矛盾之中。由于他害怕失去金钱、地位,最后在画商的引诱和某些批评家们的恐吓下妥协了。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是蒙卡奇的创作危机时期,《画室》(1876)是他进入徬徨苦闷时期的第1幅作品,尽管技巧精湛,但是缺乏思想深度。1878年,他又完成《弥尔顿口诵〈失乐园〉》,在画上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英国17世纪大诗人J.弥尔顿的复杂心理状态。在这个盲诗人的形象上,也可以看到蒙卡奇的影子,流露出作者对自己身世的感叹。此后,他进一步在画商的控制下开始创作宗教画,1881年他画了《基督在皮拉特面前》,画面上的主角和周围的群众处在敌对状态中,基督孤立无援,被狂暴的法利赛人和大祭司们所包围,周围的人们发出了嘲笑声、斥责声,罗马帝国的总督皮拉特正以一种怀疑的目光望着基督。当时一些资产阶级评论家们对这幅画却表现了极大的热情,欣喜若狂。这个时期他还画了一些优美的风景画,画面上保存有清新的生活气息,说明他还在眷恋着自己的人民和土地。他作风景画,可以多少得到一点心灵上的慰藉。 80年代末,蒙卡奇从徬徨中走了出来,摆脱了画商的控制,再一次回到了人民中间。促成他转折的主要原因是:80年代下半期,欧洲工人运动再度高涨,他看到了光明的前景,重新振奋起来。当时,有一些青年画家从国内给他带来了一些鼓舞人心的消息,促使他更加日益思念他的祖国。为了纪念匈牙利建国1000周年,他画了一幅大型画《找到国土》(1891~1893)。在这幅画上,画家以公正的历史态度描绘了从东方来的匈牙利部落与当地土著居民的结合,团结一致的场面,着重地强调了两个民族间的友谊与信任,再一次看到了英雄人物与群众的统一。他对人民群众的形象作了极出色的描绘,整个画面,阳光普照,春意盎然,有一种清新的力量。 蒙卡奇在工人运动的影响下,在1895年完成了最后一幅名作《罢工》,生动地刻画了匈牙利早期工人阶级的形象,表现出工人们正在觉醒,准备起来进行斗争。蒙卡奇非常满意这件作品,说“这幅画给了我巨大的满足,实现了我长久以来的心愿”。他虽然知道这种题材的画作是卖不出去的,但是还是愿意作这样的画,这表明蒙卡奇再一次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概观他的一生,除了有10年的徬徨外,基本上坚持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继承了民族艺术的优秀传统,并开辟了一条匈牙利现代艺术的道路。他逝世时,匈牙利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