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丢勒,A. |
释义 | Diule 丢勒,A.(卷名:美术) Albrecht Dürer (1471~1528) 德国文艺复兴时代画家、版画家。1471年 5月21日生于纽伦堡,1528年4月6日卒于同地。 生平 丢勒的祖籍为匈牙利,父亲以精于金银细工来德国纽伦堡定居,当时此地已是工商业中心。丢勒幼年从父习艺,除金银细工外兼学绘画,后拜木刻画家М.沃尔格穆特为师,1490~1494年出师游学德国南部及瑞士各地。1495年游意大利威尼斯,学习了威尼斯画派的先进艺术,个人风格趋于成熟。1498年作《启示录》插图15幅,木刻版画,构图严密,线条有力,情调激烈,开始著名于画坛。1505~1507作第2次意大利旅行,以居留威尼斯为主,和G.贝利尼等大师结识,友谊甚笃,充分学习和吸收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技艺与理论,在德国画家中最为博学多才。回国后除绘画外,还积极进行人文主义学术活动,在数学、透视、军事建筑、绘画理论方面皆有研究著述。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发生后,丢勒表示支持。1520~1521年他又游学尼德兰各地,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艺术体验。丢勒一生创作甚为丰富,版画、油画皆达当时最高水平,对德国及西欧各国16世纪美术有很大影响。恩格斯曾把丢勒和意大利的L.达·芬奇并提,称之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61页)。 创作 丢勒的版画刀法严谨,线条精细完密,历来被认为是西方版画艺术的典范。他的版画主要有木刻、铜刻两种,前者为阳文,后者则为阴文。由于印刷术的发明及流传,版画作品在群众中尤受欢迎。丢勒的木刻组画除上述《启示录》插图外,尚有《大版本基督受难》(约1500~1511)、《小版本基督受难》(1509~1511)及《圣母生平》(1501~1511)数种。这些木刻组画皆采用群众熟悉的宗教题材,既在艺术上别开生面,自成一格,又能雅俗共赏,传播极广。《启示录》插图以近乎狂想的形象和极其奔放的线条抒发了时代的心声。丢勒这套《启示录》插图是以激动人心的艺术形象体现了时代的呼声,刻画了善恶的搏斗和对黑暗势力的惩罚,它们表现的主题表面上虽是恐怖的屠杀,实际上却把皇帝教皇、贵族主教以至骑士贵妇等统统置于刀斧之下,充分表现了群众的愤懑与爱憎。这些想像丰富、热情洋溢的木刻,一笔一画、一人一物都非常精确审慎,天神骑士的装束武器皆刻画入微,逼肖实物,天使的形象也取自现实生活,甚至以其瘦削的面容和素衣赤足的装束贴近农民群众,实为文艺复兴版画中幻想与真实奇妙结合的典范。这组木刻画不仅在当时极受欢迎,在西方版画史上也是第1部重要杰作,影响极其深远。继《启示录》插图后,丢勒先后创作的大小版本《基督受难》和《圣母生平》等同样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它们的性质和意义也都相仿,但刀法更见纯熟流畅。此时丢勒在铜刻方面已有极大进步,他的木刻可能受此影响而愈见精细致密,反而不及早期作品的质朴。但这些木刻组画在群众中的流传却与日俱增,对酝酿宗教改革运动起了不小作用。 丢勒的铜刻版画从16世纪初开始取得重大突破。铜刻技术在当时犹属新创,名家不多,意大利只有A.波拉尤奥洛、A.曼泰尼亚等兼精此术。德国则有科尔马城的M.顺高尔,丢勒游学南德时曾专访其地欲拜他为师,可惜顺高尔已于数日前病逝。以上几家的铜刻版画虽各有特点,但刀法精细有余,气韵不足。丢勒的铜刻则是在吸收前人长处的基础上,又融汇了某些民间木刻流派和油画技法的特长,在气韵生动和形象丰富方面取得杰出成就。例如当时德国南部民间木刻中有人善用枯墨乱笔、断线浅描的技法,造型亦富于幽默愚拙之趣,丢勒便首先在自己的木刻中学习它,后又用之于铜刻,从而有助于形成他特有的奔放游移、余韵无穷的刀法。他早期铜刻的杰作有《圣尤斯塔斯》(1505)和《涅墨西斯女神》(1501~1502),前者属基督教传统故事,后者则取自一首古典神话诗。《圣尤斯塔斯》描绘圣徒在森林中看到一头戴十字架的神鹿的情景,实际上是一幅表现林木风景和猎人犬马的图画。线条细如发丝,景物刻画精密,犬马毛鬃、苍草叶脉以至远山城堡的门窗旗杆都纤毫毕露。但这种铜刻的精密却未流于机械枯燥,画中林壑溪流、村寨城堡间还笼罩着一层诗意的烟岚,人物和动物的姿式也生动轻盈,具有自然情趣。《涅墨西斯女神》表现这位命运之神遨游天空,人间山水呈鸟瞰之状,构图新颖,别具一种迷人的美的意境。这幅铜刻的题材和女神的形象都取自意大利美术,但写实上很具特色,意境的丰富可和油画媲美。 丢勒铜刻版画的最大杰作可举《骑士、死神与魔鬼》(1513)、《圣哲罗姆》(1514)和《忧郁》(1514) 3幅。它们不仅是艺术家最为成熟时的技艺超群之作,也具有更为深刻的思想内容与时代感情。《骑士、死神与魔鬼》刻画了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爆发前夕,处于没落的骑士阶级徬徨苦闷的悲剧形象。骑士在森林中行进,受到死神和魔鬼的纠缠,他虽未屈服,却只是默默赶路,前途难以逆料,从而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德国骑士既有反对大贵族的志向,却又不能和市民农民一道坚持斗争的窘境。由于景物的刻画和气氛的烘托皆极为成功,这幅铜刻版画也就以其复杂微妙的悲剧情调而传之不朽。《圣哲罗姆》表现一位书斋中的圣徒,真诚而虔敬地致力于教义研究,人物形象和房屋陈设简朴坚实,体现了艺术家对于那些有志于宗教改革运动的教士(当时改革正在酝酿)的向往,在典型形象的塑造方面,它的坚定正好和《骑士、死神与魔鬼》的徬徨鲜明对照。《忧郁》则是借古典学术中有关人性的设想刻画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形象。古时有人的天性由水、火、血、土四大气质构成之说,认为水性优柔谦和,火性激烈勇猛,血性刚毅顽强,土性足智多谋,忧郁则为土性之表征。文艺复兴时期这种学说相当流行,因此丢勒以土性之忧郁代表文人学士等新知识阶层,从而塑造了一位极富时代意义的典型形象。画中人物被设想为忧郁的化身,既是科学家也是艺术家,手拿双脚规,墙边地上遍布圆球、多锥体、规尺、雕刀以及锯刨等物,但他却陷入沉思之中,显露疑虑烦恼、困倦失望之情,反映了当时先进分子思想上的矛盾。但“忧郁”体质壮健,且有羽羿附身,因而也隐含寻求答案的坚强意志,与《骑士、死神与魔鬼》的徬徨有别,他的典型意义和米开朗琪罗笔下的先知不相上下。 丢勒的油画作品也以精于写实和气魄宏伟见称。祭坛画《礼拜三位一体》(又名《万圣图》,1511),长144厘米,宽131厘米,尺寸虽不甚大,却以众多人物和辽阔场面引人注目。画幅底部为山水风景;中段表示教皇和众信徒;上段中央则为十字架上的基督及上帝、圣灵(三位一体),两旁为圣母和诸圣徒。构图庄重,有意大利风格,人物在丢勒原有的写实之上也精于运用油彩,全画鲜丽绚灿,吸收了威尼斯画派的成果。丢勒最著名的油画杰作则是晚年画的《四使徒》(1526),以双屏形式表现约翰、彼得、保罗、马可4位圣徒,原拟置于一大祭台画之两边,但大画从未动笔,现存者就是这4位异常雄伟的人物画像。在这儿艺术家达到了终身追求的目标,使德国艺术的写实精神与意大利艺术的典型塑造结合起来,同时,艺术家也以纯朴正直并具有普通群众气质的使徒形象,批斥伪善丑恶的假先知──各种反动势力的代表。在丢勒的绘画中,自画像和肖像画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他自13岁起即不断作自画像,是艺术史上自画像最多最全的画家之一,这些自画像都异常真实坦率地记下了艺术家各时期的形象。他的肖像画除精于写实外,还以情绪饱满、真挚著称,代表作有《霍尔茨舒尔像》(1526)、《青年女子像》(1506)等。 参考书目 E.Panofsky,The Life ɑnd Art of Albrecht Dürer,Princeton,1967.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