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郑和
释义 Zheng He
郑和(1371~1433/1435)(卷名:交通)

  中国明朝初期的伟大航海家。本姓马,名三保,回族,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晋宁县昆阳镇)人。12岁入颍川侯傅友德府中为内侍,后转入燕王朱棣邸中服役,因从燕王起靖难之兵有功,赐姓郑,乃名郑和。世称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他先后七次奉命率大规模船队出使西洋。船队由苏、浙、闽沿海南下,历南洋群岛至非洲东岸凡30余国和地区,航程10万余里。其规模之大、航次之多、航程之远和所到地区之广,在当时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郑和的航行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和贸易往来。
  早期航海活动  郑和七下西洋以前,参加过几次小规模的航海活动,永乐元年(1403年)曾出使西洋的暹罗国(今泰国),永乐二年出使东洋的日本国。他通过涉海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并积累了航海经验,为永乐三年开始的率领庞大船队远航奠定了基础。
  七下西洋  明初以苏门答腊岛以西为“西洋”。郑和航海,前三次和后四次分为两个历史时期。
  前期航海的船队航程主要以古里为限,活动范围不出东南亚和南亚,主要是为了同上述地区诸国之间建立和平友好关系,并为下一步向南亚以西远航建立中途候风转航的据点。这三次航行实际上是连续的。第一次航行是在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郑和统领士卒和船员27800余名,分乘大船62艘、小船200余艘,自苏州刘家港出发,经福建达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山(今斯里兰卡)等地。1407年回国。同年开始第二次航行,郑和率舟师去爪哇、然后向北航行到暹罗等国,继而渡孟加拉湾至印度东部,然后向南航行,穿过保克海峡到达印度西部柯枝(今柯钦)和古里。1409年回国。同年郑和率船队第三次远航,曾到达占城、爪哇、苏门答腊,经锡兰抵达印度西部。1411年回国。
  后期航海,船队每次均驶往忽鲁谟斯(今属伊朗,在阿曼湾和波斯湾之间霍尔木兹海峡以北)以远,开辟新的航线,同一些从来不通中国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打开中国到亚非各国的海上“丝瓷之路”,在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第四次至第七次的后四次航行的年代和航程分述如下。
  第四次远航于1413年开始,郑和船队第一次横渡印度洋远至波斯湾沿岸的忽鲁谟斯,以及非洲东岸的麻林地(今肯尼亚的马林迪)、木骨都束(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和不剌哇(今索马里的布拉瓦)等国,偕同19国使者于1415年返国。
  1417年郑和第五次率船队出航,历经印度、阿拉伯半岛沿岸的祖法儿、阿丹(今亚丁)以及东非诸国,于1419年偕15国使者回国。第六次航行始于1421年,船队横渡印度洋,经赤道无风带,在继续向西南航行中遭遇飓风,损失部分船只。船队抵达肯尼亚南部,经休整后,于1422年返国。1430年明宣德皇帝命令郑和再下西洋。1431年1月郑和率船队出五虎门(在福建长乐县),船行16天抵达占城。在占城休整后再次出航,经25天到爪哇,后经满剌加(今马六甲)、苏门答腊、古里,于12月25日到忽鲁谟斯。1433年春船队返航,约航行四个半月回到中国。
      


  船队规模  郑和每次远航一般由60多艘宝船组成船队主体。其“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加上中、小型船只,共“乘巨舶百余艘”,人数一般达27400~27800余人。其中以第一次下西洋动用船只最多,共有海船208艘,以第四次下西洋出洋人数最多,共有 28568人。郑和船队的行政官员有正使太监、副使监丞、少监、内监、舍人、户部郎中、鸿胪寺序班等;军事人员有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旗校、勇士、力士、军力、余丁等;航海技术人员有火长、阴阳官、阴阳生、舵工、班碇手、水手、民艄人等;船舶修理工匠有铁锚匠、木艌匠、搭材匠等;办事人员有买办、书算手等;还有翻译和医务人员。是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组织最完整的远洋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在海图绘制、针路测定、天文航海、气象水文等方面的航海技术,并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郑和航海图》。郑和船队在东南亚和印度洋的往返航行都准确地利用了信风。启航时间一般在农历10月至翌年正月,正值东北季风时节;自印度洋和南洋归国则在4月到7月之间,正值西南季风时节。郑和船队往返的日期,就是当时当地信风规律的历史记载。随航者马欢所著《瀛涯胜览》、费信所著《星槎胜览》、巩珍所著《西洋番国志》等书,都记述了各次远航的事迹和见闻,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中西交通史料。
  参考书目
 朱偰著:《郑和》,三联书店,北京,1956。
 郑鹤声、郑一钧编:《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上、中、下册,齐鲁书社,济南,1980~1984。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4:2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