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蔡元培 |
释义 | Cai Yuanpei 蔡元培(1868~1940)(卷名:哲学) ![]() 蔡元培学问渊博,贯通古今中外,受德国古典哲学和中国儒家思想影响较深。译著涉及领域广泛,对教育、美学、哲学、史学、民族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研究。他的著作汇集成册的有,北京大学新潮社编《蔡孑民先生言行录》、1931年上海广益书局出版《蔡元培言行录》、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蔡元培选集》、1958年台湾省商务印书馆出版《蔡元培先生全集》。其中哲学和美学论著主要有:《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世界观与人生观》、《哲学与科学》、《以美育代宗教说》、《美育与人生》、《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美育实施的方法》、《美术的起源》、《美学的进化》、《美学的研究法》等。 哲学思想 在哲学上,他把世界划分为“现象的”和“实体的”(或称“本体的”)两个方面:现象世界是相对的,它受因果律制约,有时间、空间的广延性,人们可以通过经验认识它:现象世界之事隶属于政治,以造成现世幸福为目的。实体世界(有时又称为“道”、“太极”或“神”)是绝对的,既不受因果律制约,又无时间、空间性,人们只能凭直观来体验它:实体世界之事超轶于政治,以超脱现世幸福为作用:这个无目的、无意识的超物质的实体就是“观念”。但是他在论及美感时又说,美感是人们由现象世界“到达于”实体世界的“津梁”,说明实体世界是可以感知的,现象、实体“非截然为互相冲突的两世界”。他提倡“以美育代宗教”,认为宗教神学是一种陈腐的信仰,是思想自由的“障碍”,“不合科学”;而“科学是哲学的基础”,万事万物都可用科学来解释。人类社会是在地球形成后,由无机物而有机物,由动物而类人猿,而人,逐渐发展起来的。 蔡元培哲学思想是复杂的、矛盾的,因此,学术界评价不一。一般认为,从蔡元培对世界本质的理解看,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美学思想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倡导者。他于 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 发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批判清朝封建主义教育,提出资产阶级的新教育方针,第一次把美育确立为教育方针之一,并从美学理论上加以发挥。他从美是“普遍”、“超脱”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美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的“津梁”,“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1917年他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讲演,明确指出美学研究和美育实施的社会目的。1921年他在北京大学开设并讲授美学课程。几十年中,他热心传播美学思想,普及美学知识,积极倡导、组织美学研究和美育实施。 蔡元培的美学思想深受I.康德哲学影响,并融合中国古代“礼乐相济”的思想。他认为美(包括艺术)有两大特性:“一是普遍”,即人人都可视听玩赏;“二是超脱”,即超乎利用范围。美只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满足,而无实际的物质利益可得,所以美的鉴赏,“破人我之见,去利害之计较”,“陶养性灵,使之日进于高尚”。“当着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至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人'的勇敢”。这是救国救民所需要的高尚品德。因此,他以“教育救国”为宗旨,强调美学的现实意义。他不满意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拜金主义,更反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专制主义,认为这都是贪得无厌的物质欲望引出的结果,违反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纲领”。因此,要用“美感教育”冲淡以至洗刷低级的物质追求,树立高尚的理想和信念,经过潜移默化,形成自然的习惯和行动,这是他普及美学知识,注意美学实践的思想基础。他认为美以现象世界各种表象与物质材料作为自己的感性形式,而以实体世界的观念、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性内容。“观念”、“理性”不是物质世界的反映,而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美的普遍性、超脱性由此而来。他的美学观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但在当时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进步作用。(见彩图) ![]()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