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唐蕃会盟碑
释义 Tang-Bo Huimeng Bei
唐蕃会盟碑(卷名:文物 博物馆)
Monument Commemorating Tang Dynasty’s Aligning with Tibet
  中国吐蕃时期唐王朝与吐蕃政权以舅甥情谊会盟立誓,信守和好而树立的石碑。俗称长庆碑,又称长庆舅甥会盟碑或唐蕃和盟碑。在西藏拉萨大昭寺前。藏语名称“祖拉康多仁”,意为“天昭寺前之碑”。唐穆宗长庆元年 (822)和吐蕃赞普赤祖德赞盟于逻些(拉萨),长庆三年 (823)二月十四日石碑落成。
  石碑通高 5.6米,由碑座、碑身和碑首三部分组成。碑首为四坡平顶,上置一莲座宝珠,宝珠上雕四条凸棱,并有小涡旋纹痕迹。碑首下部四周边缘雕刻有排列疏密匀称的升云图案。碑顶通高0.96米,下部宽1.26米,厚0.93米。上部宝珠高0.5米,直径0.3米。碑座为龟趺座,由一块整石雕刻而成。下为长方形底座,长1.68米,宽1.4 米,高 0.1米。上伏一卧龟,头部微露,四肢收拢,背部所刻龟甲花纹已基本磨平。龟长2米,宽1.5米,高0.86米,造型古朴生动。碑身为长方形截面柱形,上部有收分,高为 3.8米。下端长0.88米,宽0.39米;上端长 0.7米,宽0.35米。石碑正面向西,上刻汉藏两体对照文字,文义相同,为同一盟约;左半藏文横书,字迹苍古,具有吐蕃时期藏文特点;右半汉文直书,字体为正楷。碑背面为藏文盟辞。碑左侧刻唐廷参与此次会盟的官员人名位次,上为藏文,下为汉文,共有18人。碑的右侧为吐蕃一方参与会盟官员的职衔、姓氏,藏文40例,并有对应音译汉文。碑文对研究吐蕃姓氏、当时藏汉对音和吐蕃时期的官制、宗教及政治文化,是极为宝贵的资料。
  唐蕃会盟碑是吐蕃时期汉、藏人民情深谊厚、友好相处的历史见证,虽历经1000多年风雨剥蚀,文字仍能辨认。盟辞反映了汉藏两族“欢好之念永未断绝”,“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立碑以更续新好”情事。会盟以后,两族人民的友好往来与经济文化交流更为频繁密切,为13世纪西藏正式划入祖国版图打下了基础。拉萨人民极为重视这一宝贵历史文物,在碑的周围砌筑了围墙以防止人为的破坏。1985年 5月,西藏自治区政府及有关单位清理了长期埋在地下的碑座,并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4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