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认知均衡理论
释义 renzhi junheng lilun
认知均衡理论(卷名:社会学)
cognitive balance theory
  一种关于认知结构、过程和变化的理论假说。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提出。他首先把认知过程分解为认知要素,并假设出要素间相互肯定或否定的关系,由此构成一个认知系统,然后找出认知系统平衡以及排除不平衡的条件和规律性。
  认知均衡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当认知系统出现不平衡、不一致时,会产生不愉快等心理压力,驱使认知主体设法恢复认知平衡量。这种理论揭示出认知如同其他自然、社会现象一样,是按照一定方式自然而然地组织起来的,它的体系内部有一种最大限度保持自身一致性和协调性的倾向,是一个趋于有序化和组织化的过程;如果这种有序化和组织化遭到破坏,就会出现认知无序和无组织状态,使认知无所遵循,失去原有的职能。设法使认识中的无序和无组织状态逐渐有序化和组织化,就是恢复和获得认知平衡。认知过程是无序与有序、无组织状态与有组织状态的不断交替的过程。
  认知均衡理论把人际关系、人际互动、态度变化等纳入认知领域。在社会心理过程中,认知平衡或不平衡这种自然过程,并非无故产生、随意消失的,而是在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的作用下时而出现,时而转化为另一种状态。在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之间插入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环节,就能较好地解释和解决认知的社会性和复杂性。调整好人际关系,有良好的人际互动环境,对于认知职能的正常发挥是不可缺少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9 2:5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