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近代戏剧 |
释义 | jindɑi xiju 近代戏剧(卷名:中国文学)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的戏剧。以大家名作而论,成就不很突出。然而,由于近代是一个社会变革时期,从文学史发展的角度和旧民主主义时期戏曲改良方面来看,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奇与杂剧创作 中国的传奇和杂剧至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已濒临衰亡时期。稍知名者,有黄燮清的《倚晴楼七种曲》。黄燮清,原名宪清,字韵珊,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人。所著除《倚晴楼七种曲》外,尚有《玉台秋》、《绛绡记》二种流传。《倚晴楼七种曲》中之《桃溪雪》著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演清康熙时耿精忠在福建谋叛,浙江烈妇吴绛雪遭难事。文词可观,戏剧排场无甚可取,然对当时剧坛有一定影响。光绪二十七年(1901)陈撷芬《题〈桃溪雪传奇〉》说:“衣冠多少和戎辈,可有闲情读此书?”光绪三十年(1904)迦现《〈桃溪雪〉题词》说:“却敌安民代展筹,热心为国死方休。”可以看到在这个历史故事中寄托着一定的爱国思想。此外有李文瀚,字云生。安徽宣城人。著有《紫荆花》、 《胭脂舃》、 《凤飞楼》、《银汉槎》四种传奇。杨恩寿,字蓬海,号坦园。湖南长沙人。著有《坦园六种》,包括《麻滩驿》等三种传奇和《桂枝香》等三种杂剧。《桂枝香》谱写同期小说《品花宝鉴》事。光绪初年,有陈烺,字叔明,号潜翁。江苏阳湖人。著有《仙缘记》、《燕子楼》等十种。这些剧作艺术上多模拟因袭前人,追步蒋士铨等的后尘;思想内容缺乏时代特点,只是传奇、杂剧衰落时期的余波。 戏剧改良运动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戏剧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随着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的展开,兴起了戏曲改良运动。光绪二十八年(1902),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创刊号上发表了《劫灰梦》传奇,提出法国的“福禄特尔,做了许多小说剧本,竟把一国人,从睡梦中唤起来了”。他也要“把俺眼中所看着那几桩事情,俺心中所想着那几片道理,编成一部小小传奇,等那大人先生,儿童走卒,茶前酒后,作一消遣,总比读那《西厢记》、《牡丹亭》强得些些。这就算我尽我自己本分的国民责任罢了”,表现了改良戏曲创作使之为政治宣传服务的明显倾向。他接着又陆续发表《新罗马》和《侠情记》传奇,《新罗马》取材意大利1849年独立时玛志尼、加里波的、加富尔三人的事迹。虽演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实是借以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宣传改良思想。《楔子》一出〔念奴娇〕说:“兴亡何限,救时端赖豪杰。”鼓动中国爱国志士,象玛志尼等,以民族精神、自由主义掀起革命,奔走流血,洗刷国耻,振兴中华。 梁启超的三部传奇剧本,都没有写完。《劫灰梦》、《侠情记》只有1出,《新罗马》计划写40出,只完成7出。但是,他对利用传奇、杂剧和乱弹剧本,宣传新思想,起到了倡导作用。此后,他主办的《新民丛报》、《新小说》又先后发表蒋观云《中国演剧界》、三爱(陈独秀)《论戏曲》等文章,宣传戏曲改良。光绪三十年(1904),中国第一个专门的戏剧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创刊,以宣传革命为目的,特有异采。柳亚子在《发刊词》中说明创刊目的是“戏剧改良”,“以霓裳羽衣之曲,演玉树铜驼之史”,鼓动作家创作中国古代种族压迫的历史题材,“皆绘声写影,倾筐倒箧而出之。华夷之辨既明,报复之谋斯起,其影响捷矣”。同时宣传外国民族独立和沦亡的历史,“尽印于国民之脑膜,必有欢然兴者”。这时,在《新小说》、《新民丛报》、《二十世纪大舞台》、《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出现了大量传奇、杂剧和乱弹剧本。这些剧本宣扬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或革命民主主义思想。阿英所编《晚清戏曲小说目》收录传奇剧目54种、杂剧剧目40种。阿英又编有《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共选录剧本28部,附录3部。连同阿英所编其他近代文学作品集,重要作品已基本收入。 这些剧本的作者“皆激昂慷慨,血泪交流”,发出了扶危救亡的呼喊。以反对民族压迫、宣传改良和革命为其主要内容,歌颂了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赞扬了当时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影响较大的有筱波山人《爱国魂》,演文天祥抗元事;洪楝园《悬嶴猿》,演张煌言抗清事;湘灵子《轩亭冤》、华伟生《开国奇冤》,谱秋瑾及徐锡麟案件;还有描写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故事,如感惺《断头台》、玉瑟斋主人《血海花》,演法国革命故事。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传奇、杂剧也占有重要位置。如南荃居士的《海侨春》,叙述反美华工禁约运动情况。洪楝园的《警黄钟》,在《自序》里指出:“警钟之编为黄种而作也,故名之曰:‘警黄钟’”。作品以蜜蜂为喻,借黄封国影射清政府,批评了政府内政不修,外交失策,揭露了列强的侵略野心。如第一出《宫叹》〔正宫·玉芙蓉〕:“那强邻,西并东,白地将人弄。一霎时侵凌逼胁,问何人保护黄封?可知道,外交失策兵开衅;可知道,内政谁修莽伏戎?真懞懂,只博得花粮供奉,作一个幺麽世界可怜虫。”爱国热情极为强烈。 此外,随着民主革命的宣传,产生了解放妇女、提倡女权的作品。如蒋景缄的《侠女魂》、柳亚子的《松陵新女儿》、玉桥的《广东新女儿》、大雄的《女中华》、挽澜的《同情梦》等。 这时期戏剧作品题材空前扩大,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思想代替了旧思想,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进步要求,但大都对农民革命运动持反对的态度,过分强调人民的沉醉不醒,反帝反封建并不彻底。在艺术方面,比较普遍的特点是人物语言激昂慷慨,雄劲有力,代表了“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曲改良”运动以来的新文风,对传统的形式有所突破。然而,人物常常是作者思想的传声筒,缺乏戏剧性,艺术上的改革成就不高。 近代地方戏与戏曲革新活动 当时在舞台上广泛演出的仍是各种地方戏曲。清代乾隆后期各种地方戏曲(即花部)已很盛行,到近代又有进一步发展。花部剧目,据清人记载与现代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大多相同。京剧在鸦片战争以前已形成独立的剧种。它的二簧腔是宜黄腔同安徽、湖北曲调结合的产物。西皮腔是西北梆子腔在湖北演化的新调。到了近代,京剧进一步成熟,并出现了具有不同风格的流派。京剧从发展中的各地方戏和演唱文学中吸收了大量剧目,昆曲名著和清内廷演出的历史传说故事也给它明显的影响。现存京剧传统剧目约 12000多种,其中有不少优秀的剧目。这些剧本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军事斗争和社会生活有广泛的反映。不同程度地表达了人民的要求。如《群英会》、《宇宙锋》、《庆顶珠》(即《打渔杀家》)、《四进士》、《安天会》、《红鬃烈马》、《玉堂春》、《连升店》等都是群众熟知的剧目。 在戏曲改良潮流中,京剧、川剧、梆子腔等都开展了戏剧的革新活动。汪笑侬是最早配合社会运动改编和创作京剧剧本的艺人。汪笑侬(1858~1918),本名德克金,又名僢,号仰天,满族人。年轻时中过举人,后曾任河南太康知县,因触怒豪绅而被革职。此后专门从事京剧活动。除改编《哭祖庙》、《将相和》、《党人碑》、《骂王朗》、《长乐老》、《受禅台》、《博浪椎》以外,还有以时装登场的《缕金箱》、《獬豸梦》、《瓜种兰因》、 《立宪镜》、 《博览会》等,在当时已有“改良新剧”之称。梅兰芳曾演出反映近现代生活的京剧《邓霞姑》、《一缕麻》。 川剧改良公会和陕西易俗社是两个有相当影响的戏剧改良组织。黄吉安(1836~1924)是近代川剧改良运动中的重要作家。他创作和改编的剧本在百种以上,给川剧以重大的影响。他是封建社会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多年幕僚生活使他看到当时政治的黑暗,有不少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如《闹齐廷》等揭露封建社会黑暗;《金牌诏》、《柴市节》等歌颂历史上民族英雄。此外,还有赞誉反帝爱国将领的《林则徐》,以及配合禁烟的《断双枪》、鼓吹放足的《凌云步》等。 西安易俗社创立于1911年7月,以“拟组新戏曲社编新戏曲改造新社会” 为宗旨。主要编撰人孙仁玉(1872~1935),名瑗,一生总计写有134出戏。范凝绩(1879~1954),字紫东,编戏60多种。易俗社将戏曲分为历史戏曲、社会戏曲、家庭戏曲、科学戏曲、诙谐戏曲等5类。 戏曲革新活动主要在大城市首先开展,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表演艺术方面都有新的突破。然而,由于片面迎合观众的趣味,只追求情节的曲折和形式的新奇,并没有真正给戏曲指出一条革新的道路。 话剧的兴起 近代话剧开始兴起,主要是受外国文化的影响。中日战争后,上海等地一些爱国知识青年曾经介绍过欧洲的话剧和演出时事新剧。20世纪初留日学生与中国民族民主运动相呼应,受日本“新派剧”(即“壮士芝居”)的影响,较正规地介绍欧洲式的话剧,推进了中国话剧的产生。早期影响最大的戏剧团体是“春柳社”。“春柳社”是留日学生的组织,从1906至1912年在日本的阶段称为“前期春柳”。其影响最大的,也是中国第一个创作的剧本是《黑奴吁天录》。这是曾孝谷根据林纾翻译的美国斯陀夫人的小说改编而成的七幕剧,剧本充满反对民族压迫的正义情感。1912年在上海组织的新剧同志会,为“后期春柳”。他们经常演出的剧目有:《家庭恩怨记》、 《不如归》、 《猛回头》、《社会钟》、《热血》、《鸳鸯剑》等。欧阳予倩是春柳社前后期的参加者之一。此后,进化团、新民社、民鸣社、 开明社、 启民社等职业剧团先后成立。“进化团”是1910年由任天知领导的。任天知是一个隐名的革命者,“进化团”在革命宣传中起了很大作用。所演出的剧目有:《孽海花》、《宦海潮》、《官场现形记》、《恨海》、《秋瑾》、《徐锡麟》等。这种新的戏剧形式,受到群众的欢迎。阿英编《晚清戏曲小说目》收话剧16部。这时期演出剧目甚多,但作品多为“幕表戏”,没有剧本,只靠一张幕表(提纲)演戏,所以没有多少作品流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