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罗隐
释义 Luo Yin
罗隐(833~909)(卷名:中国文学)
  唐代文学家。原名横,字昭谏,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桐庐)人。20岁应进士举,十试不第。咸通十一年(870)入湖南幕府。次年夏,受任衡阳主簿,旋乞假归。后游历大梁、淮、润等地,皆不得意。光启三年(887)归江东,投靠杭州刺史钱镠,受爱重,任钱塘令,拜著作佐郎。钱镠充镇海军节度使后,征任为掌书记,迁节度判官、司勋郎中。天祐四年(907)唐亡,罗隐曾劝说钱镠举兵讨梁,未能用。梁以谏议大夫征隐入朝,亦不行。后钱镠表授吴越国给事中而卒,世称罗给事。
  罗隐生当变乱的时代,大半生又处在流落不偶的境地,养成愤世嫉俗的思想性格,好为谐谑讽刺。《唐才子传》说他“恃才忽睨。众颇憎忌”,“诗文凡以讥刺为主,虽荒祠木偶,莫能免者”。后世还流传许多有关他这方面的趣闻轶事。
  罗隐的创作以杂文小品成就最高。他将自己的小品文集题名《谗书》,并自述写作用心是“有可以谗者则谗之”,“所以警当世而诫将来也”(《谗书序》和《重序》)。书中各篇像《丹商非不肖》赞扬尧舜的不搞“家天下”,《英雄之言》揭发所谓豪杰之士借口救民涂炭以实现攘夺的野心,《汉武山呼》论述人君听信谀美之词是败德的根由,《越妇言》讽刺官僚士大夫一旦富贵就安于尸位素餐,《秋虫赋》抨击封建法网“绳其小而不绳其大”,《迷楼赋》总结隋亡的教训是“迷于人”而非“迷于楼”,都具有警切的立意和犀利的笔锋。确如鲁迅说的“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小品文的危机》)。
  罗隐的杂文小品表现形式上有直接发议论,有的借寓言托讽,有用散文体,有用赋体,随物赋形,不拘一格,而皆能嬉笑怒骂,涉笔成趣,明快泼辣,一针见血。罗隐还有一些较好的记叙文和政论文。如《广陵妖乱志》记述扬州的变乱,对统治者迷信神仙的愚妄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画。《拾甲子年事》表彰歌伎李新声的政治远见和殉身直谏,为身处卑贱的妇女立了传。《两同书》10篇则系统阐述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大要在于立德、惠民、知人、任贤诸项,而对于社会现象中治乱、损益、贵贱、强弱等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罗隐的诗歌多应酬赠答、登临写景之作,其中表露出某些怀才不遇的感慨,但总的说来境界比较窄狭,调子不免低沉。他的一部分讽刺小诗,批判时政,尖锐有力,略与其杂文同一机杼。像《感弄猴人赐朱绂》讥刺唐昭宗重猴戏而不重人才,《题磻溪垂钓图》讽喻钱镠苛捐杂税扰害人民,《题润州妙善前石羊》揭露地方军阀之间相互勾结而又彼此猜忌,《塞外》指斥边将不思御敌只图自荣。这类小诗也有采取托物拟人或借古讽今形式的,如“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黄河》)、“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鹦鹉》)、“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西施》),都能从委婉的语调中蕴含辛辣的嘲讽,耐人寻味。
  罗隐的诗风在晚唐属于浅易明畅的一路,述事真切而下语通俗,尤善于提炼民间口语,以致有些诗句写来如同白话,甚至成为后人常用的谚语格言,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自遣》)、“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筹笔驿》)、“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蜂》)等,开了宋人《伊川击壤集》的一派,稍嫌平直、纤弱。
  著有诗集《甲乙集》10卷、后集5卷(有律赋数篇),《甲乙集》有明汲古阁刻本及《四部丛刊》影印宋刻本;文集《谗书》5卷、《两同书》2卷、《淮海寓言》 7卷、《湘南应用集》3卷、《吴越掌记集》3卷和《广陵妖乱志》(不分卷)。《淮海寓言》以下数种俱散佚。明万历中姚士麟辑成《罗昭谏江东集》 5卷。清康熙间张瓒辑成《罗昭谏集》 8卷,但都仍有所未收。嘉庆中吴骞《愚谷丛书》所收《谗书》刊本,即补得张本所未收者45篇。1983年12月中华书局出版雍文华校辑《罗隐集》,总集上述诸本所收,又有所辑佚,为今存罗集最全版本。
  罗隐的事迹见《旧五代史·梁书》、《十国春秋》、《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书,而以钱俨《吴越备史》和沈崧《罗给事墓志》所载较为详备。近人汪德振撰有《罗隐年谱》,收集了有关的事实材料,可参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5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