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虔诚派运动
释义 Qianchengpai Yundong
虔诚派运动(卷名:哲学)
Bhakti movement
  11~17世纪印度教改革运动。因宣传改革的思想家主张通过对神的绝对虔诚和无限崇信而获解脱,故称“虔诚派”。此派的宗教理论最初起源于南印度。在11世纪以前泰米尔出现了两个由民间诗人或僧侣组成的团体:一个是信奉湿婆的那衍纳尔;另一个是信奉毗湿奴的阿耳伐尔。这两个团体中的行诵诗人大力鼓吹通过对神的信爱可以在现世或来生中获得解脱。11世纪,南印度思想家罗摩奴阇将这种学说系统化,并把它传入北印度。14世纪,罗摩难陀继承罗摩奴阇的学说,用印地语在北印度各地广泛传播。虔诚派著名领袖有尼跋迦、摩陀婆、伐拉巴、伽比尔、查伊塔尼亚、达度、苏达拉·达斯、杜尔西·达斯和杜加罗摩等。他们用各种方言和民间俗语翻译了大量的梵文古典著作,写出众多的通俗诗歌和祈祷文式的故事集,例如杜尔西达斯用印地语写作了《罗摩功行录》,被称为“北印度的圣节”。虔诚派的思想在下层群众中间广为流传。
  印度教虔诚派运动是在伊斯兰教的影响和冲击下出现的一场宗教改革运动。流派很多,学说各有差异。总的说来,虔诚派思想家反对印度教的众神说,主张崇拜唯一的至高之神。在哲学上曾提出吠檀多有限不二论、二元论、二不二论、清净不二论(见吠檀多派)等。他们一般反对印度教的种姓歧视制度,宣传人无论社会地位高低在神面前一律平等,人的才能和品德要比教籍和种姓更为重要;批判印度教的祭司制度和繁琐的祭祀仪式,宣扬只要对神绝对忠诚和崇信,不进行祭祀仪式也可获得解脱。他们还反对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相对立,号召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在兄弟情谊中团结起来。
  虔诚派运动实质上是以宗教改革形式出现的一场反对封建专制、要求社会平等的群众运动。其思想代表了中世纪印度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利益和要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虔诚派思想家并不号召人们以积极的斗争方式反对现存的制度,而主张以虔诚信仰和道德修身的消极方式来改造社会,因而又带有鲜明的历史局限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5: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