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美国战后经济危机
释义 Meiguo Zhanhou Jingji Weiji
美国战后经济危机(卷名:外国历史)
American economic crises post-World WarⅡ
  1948~1982年期间,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的总称。
  过程  美国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巨大发展,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为时不久,美国首先发生了1948~1949年经济危机。接着,侵朝战争给美国带来战时繁荣,但战事一停就发生了1953~1954年经济危机。此后,在1957~1958年和1960年发生了两次经济危机。60年代中期,美国扩大侵越战争,使国内经济危机推迟到1969~1970年才爆发。侵越战争停止后不久,1973~1975年间一次规模较大的经济危机接踵而至。到了70年代末,美国工业生产从1979年4月到1980年7月连续下降,其后短暂回升,1981年 8月起又告下降,到1982年12月尚未恢复上升。这两次生产下降,有人认为是两次危机,但多数人把它算作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史上是很突出的。
  美国政府的对策及其后果  为了对付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历届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危机"措施(或称作“反周期”措施),包括金融方面的调整贴现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证券,采取放松抵押贷款等措施,以及财政方面的增加军费开支、加速固定资产折旧、实行“补偿性财政政策”(即减税、免税、退税和“高涨”期间增税)等措施。在私人经济方面,垄断资本企业为了推销过剩商品,采取大量推行消费者信贷、住房建筑抵押贷款等办法。
  实行这些措施的结果,使战后美国经济危机发生了一些变形。即危机期间生产下降幅度较小,最严重的1973~1975年危机期间工业生产只下降15.1%。其次为1957~1958年下降13.5%和最近一次下降12.0%。危机过后,萧条和复苏阶段缩短,因而两者间的界限难以区分。经济危机的爆发,无论“中间性危机”还是“非中间性危机”,都比过去较为频繁。
  美国政府采取的上述“反危机”措施以及私人企业的信贷扩张,造成日益加重的通货膨胀。消费物价指数平均每年增长率从1960~1970年间的 2.8%增至1970~1980年间的 7.9%,而国民生产总值(按1972年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率在同期从4.0%降低至3.1%。一面物价加速上涨,一面生产增长速度放慢,而同时,失业人数又不断增长。这种情况形成了所谓“滞胀”的局面。
  除了周期性工业危机外,战后美国也象过去一样,继续发生长期性的农业生产过剩危机。由于农业生产盲目扩大,而国内销路有限,因而造成农产品大量积压,价格下落,农场大量破产。美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支持农产品价格的措施,并设法使播种面积缩减。1951~1970年小麦收获面积从6050万英亩缩减到4356万英亩,棉花从2268万英亩缩减到1116万英亩。但小麦和棉花价格仍下降了许多。到7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市场的需求增加,美国农业生产过剩危机才有所缓和,小麦和棉花播种面积已见扩大,价格有所回升。但这是受外来条件的影响,而不是由于内部因素的变化。
  参考书目
 武汉大学经济系北美经济研究室:《战后美国经济危机》,人民出版社,北京,1976。
 武汉大学经济系北美经济研究室:《战后美国第六次经济危机》,商务印书馆,北京,1978。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现代美国经济问题简编》,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3: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