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馆、阁职 |
释义 | guan-gezhi 馆、阁职(卷名:中国历史) 北宋前期三馆、秘阁中学士至校理,元丰改制以后的秘书省中秘书监至正字,通称馆职。政和以前的集贤殿修撰、直龙图阁和直秘阁,政和以后的集英殿修撰至直秘阁,通称阁职。 宋沿唐制设三馆,改弘文馆为昭文馆,其次为史馆、集贤院。太平兴国三年(978),新建三馆成,总名为崇文院。端拱元年(988),于崇文院中堂建秘阁,藏善本书和字、画。 宋真宗赵恒初年,建龙图阁,藏宋太宗赵炅御书、文集。末年,又建天章阁,藏自己的书籍与文集。以后历朝都为先皇帝建阁藏其御书、文集等。诸馆、阁还负责编修国史等事务。 元丰官制改革以前,宰相都带馆职,分兼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此外,昭文有学士、直学士、直馆,史馆有修撰、编修、校勘、检讨,集贤有学士、直学士、修撰、直院、校理,秘阁有直阁、校理,崇文院有检讨、校书等,又直龙图阁等也寓直于秘阁,通称为馆职,一般只称修撰、直阁以下为馆职。除史馆修撰等外,馆职亦许其他官员带职,称为贴职、职名,简称职。 北宋前期三馆是储备人才的地方,馆职选任较严,文官入任馆职,成为升迁中央要职的捷径,其他官员亦以带职为荣。 元丰官制改革,以三馆职事归秘书省,设监、少监为长官,下设丞、著作郎、著作佐郎、秘书郎、校书郎、正字。元祐元年(1086),复设馆职,后虽经反复,而上述官员亦被称为馆职,其选任与被重视的情况,与元丰改制前的馆职相近。 政和六年(1116),设集英殿修撰,改集贤殿修撰为右文殿修撰,设秘阁修撰为三等,又于直龙图阁后增直天章阁至直徽猷阁,加直秘阁为六等,南宋又于直徽猷阁后陆续增设直敷文阁至直显文阁六等,仍以直秘阁为直阁的末等,通称为阁职,亦称贴职。 此外,观文、资政两殿设大学士、学士,端明殿设学士,称为殿学士,为宰相、执政资格所带职名。龙图等十一阁,除直阁外,又设学士、直学士、待制,为侍从资格所带职名,卿监以下带修撰、直阁。这些形成殿学士、阁学士、直学士、待制、修撰、直阁诸等级,成为各种资格的内外文官所带的相应职名。通常待制以上称职名,修撰以下称贴职,但常以职名、贴职通称自学士至直阁诸职,其他馆职也是官员们常带的职名,是文官的荣誉职称。 此外,宋代阁门之职也称为阁职,如阁门通事(宣赞)舍人、阁门祗候,为武臣的带职,也称为贴职。这是武臣之清选,比于文臣的馆职清流,为武臣进取之基。 明清时期,收藏图籍、编修国史等事务转由翰林院掌管,故亦称翰林院为“馆阁”。 参考书目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0本,商务印书馆,上海,1948。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