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马克思,K.
释义 Mɑkesi
马克思,K.(卷名:社会学)
Karl Marx (1818~1883)
  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和领袖,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学的创始人。
  生平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1835年在特利尔中学毕业后,最初就学于波恩大学法律系,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在大学期间,马克思认真研究黑格尔哲学,结识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1841年毕业于柏林大学,并以《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的论文,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次年任《莱茵报》主编。1844年4月,撰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8月与F.恩格斯在巴黎会面,同年合著《神圣家族》,开始清算旧的哲学观念。1846年与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同年夏与恩格斯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主要章节。1847年与恩格斯一道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受托以宣言的形式起草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次年,纲领以《共产党宣言》为名在伦敦问世。在此后的几年间,马克思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于1863年着手撰写三卷本《资本论》,并于两年后完稿。1864年9月,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马克思当选为协会临时委员会委员。直到逝世前,他一直在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同各种各样的机会主义进行斗争。巴黎公社起义爆发后,马克思满怀革命的激情撰写了《法兰西内战》,并于1871年6 月由恩格斯译成德文发表在《人民国家报》上。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溘然长逝。
  基本理论观点  在马克思一生的著作中,以及在恩格斯的著作中,都没有使用过“社会学”这一名称,但在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学思想。他关于社会有机体的学说是其社会学思想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人化自然的概念,并且表明,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他认为,人与自然的统一是通过人对自然的改造才得以实现的,即人只有在社会中通过社会的劳动,才能使自然成为人和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与人之间也是由于参与社会活动而相互有机地统一起来的。人作为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是在社会中最后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有机统一。这一社会有机整体的学说以及有机体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通过概括为社会的经济形态的方式得到了最完整的表述。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83页)。马克思这一对社会总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础,马克思本人的所有社会学思想都是以此作为出发点的。
  关于社会的经济结构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的有机整体中,经济结构是社会现实的基础结构,它是人们在生活、交换、分配、消费和社会劳动分工等经济活动过程中表现的相互关系的总和。他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生产不仅为消费创造出对象,还决定消费者消费的社会性。这样,生产就变成了社会的生产,是在一定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中进行的。由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差异,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得到的社会分配就不同,这就决定了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生产是生产关系的基础。马克思接着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的生产关系是不平等的,劳动者在生产中处在极其低下的廉价商品的地位。他把这样一种生产活动称之为异化劳动。对劳动者而言,劳动对象、劳动过程乃至劳动结果的分配和交换,都变成了外在的、异己的东西。造成这种异化现象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商品、货币和资本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在生产劳动中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对剩余价值的占有。他认为,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以及对生产成果的分配方式,决定了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其他一切活动,特别是决定了某一社会阶级和阶层的社会位置。
  关于社会的阶级结构  在社会有机体中与社会的经济结构密切关联的是社会的阶级结构,它由在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和身份的人群所组成。他们在现实的社会中,依照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和占有的多寡,划分为不同的阶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使阶级的对立简单化。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造就出两大对抗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处于两大阶级之间的是摇摆不定的或保守反动、或可站在无产阶级一边的中等阶级。在阶级结构中,处于最底层的是流氓无产者。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分析,反映出一个基本的社会事实,即现存社会的经济结构的矛盾状况,一定要反映到阶级结构中来;阶级的对立、矛盾、冲突和斗争,实际上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所构成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的反映。工人阶级在社会生产中丧失了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自身也沦为商品,这就决定了工人阶级受剥削和受压迫的社会身份和地位。资产阶级因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对工人阶级实行统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进行分析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唤醒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着的消灭私有制的历史使命。他还指出要完成这一使命,工人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政治组织,通过革命斗争取代资产阶级的统治。
  关于社会的政治结构  马克思在追溯法国资产阶级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时指出,包括官僚、法官、军队、警察和教会在内的庞大的国家机器,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政治结构。他认为,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政治国家。任何社会的政治结构都将体现那一社会的阶级和经济结构的特征。马克思以阶级的统治作为起点,揭示出国家在整个社会中所发挥的基本职能。他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是施行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手段。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建立起最高的组织形式──政党,它同国家这种社会组织一样,是社会政治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无产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并使它运转,必须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自己的政权。
  关于社会的思想文化结构  在马克思看来,置于社会的政治结构之上的,还有一个社会的思想文化结构。它包括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和思想方式,即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马克思指出,一定社会的思想文化结构本身,体现着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内容,它具有阶级性,可区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思想文化结构受制于社会的物质生产关系,但它自身具有相当程度上的独立性,并以此反作用于社会。基本的社会功能是用思想意识去调节人们的现实活动,在社会变迁中传播革命思想,从而起到一定的联盟和团结的作用。马克思在研究人类社会的宗教意识及一般意识形态时还特别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揭露宗教意识的虚幻性,唤醒工人阶级的集体意识,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关于社会变迁  马克思曾用社会的经济形态来概括社会有机整体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他把社会形态的历史变迁总结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历史过程。在一社会形态向另一高级社会形态过渡时,具体表现为每一社会形态内以社会的经济结构为基础的各社会结构间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把它总结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同上书,第82~83页)。这样,他将社会变迁的根源归结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社会变迁的形式表达为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中,这一变迁过程还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对立、矛盾、冲突和斗争。马克思认为,所有阶级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马克思科学地预见到,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马克思所阐明的,以社会的经济结构为基础,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动力的社会整体观,是辩证的,是社会中各种因素和谐与矛盾、平衡与运动的辩证的统一。
  关于经验研究  马克思在对社会的宏观结构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认真的经验探索。1843年任《莱茵报》主编时,马克思为剖析市民社会,对摩塞尔的农民生活状况进行了考察,并研究了这一地区的社会问题。1880年,应法国《社会主义评论》杂志主编B.马隆的邀请,马克思设计出社会学史上的第一份调查问卷,以了解法国的工人阶级状况。这份调查表提出了近百个问题,其中研究劳动条件的占45%,研究工人物质状况和法律地位的占35%,研究工人组织和合作组织的占20%。马克思还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形成的历史进行了经验研究。他在撰写巨著《资本论》时,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报刊,占有了大量的包括官方公报、会议记录、经济和社会统计资料在内的数量材料。为使论据真实可信,他还研究了德、俄、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和现状,最终集实地考察、亲身观察、历史文献分析、统计资料分析、社会调查等社会学研究方法为一体,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基础。
  贡献和影响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奠基人。他与恩格斯所共同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奠定了一般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也使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等粗具规模。在往后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继续努力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世界各国传播甚广,成为被各国学术界公认的社会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传统。
  马克思同时代的许多社会学家都深受马克思学说的影响,如F.滕尼斯、G.齐美尔、M.韦伯、É.迪尔凯姆等。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K.曼海姆以马克思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论为起点,建立了知识社会学的体系。20世世50~60年代,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已成为西方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同时,冲突理论、依附发展理论、批判的社会学以及各种各样的“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都试图从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中寻求理论支持。
  参考书目
 Anthony Giddens,Cɑpitɑlism ɑnd Modern Sociɑl Theory: An Anɑlysis of the Writinɡs of Mɑrx,Durkheim ɑnd Mɑx Web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71.
 Henri Lefebvre , The Socioloɡy of Mɑrx.(Trɑnslɑted by Norbert Gutermɑr). New York:Pantheon Books,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Jonathem Turner and Leonard Beeghley, The Emergence of Sociologial Theory.The Qrsey Press,Homewood,198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3: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