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经学
释义 jingxue
经学(卷名:哲学)
studies of Confucian classics
  中国一门包含有丰富哲学内容的、古老的学问。它的研究对象是儒家经典,即《易》、《诗》、《书》、《礼》、《乐》、《春秋》等《六经》。《乐》有声无书,所谓《六经》实际只有《五经》。
  这些儒家经典,是“先王之陈迹”,相传春秋末年经过孔子删定。据《史记》载,《易》的《易传》,即《彖传》、《象传》、《系辞》、《文言》、《说卦》等是孔子所作;《诗》3000篇,孔子删定为305篇,并皆弦歌之;《尚书》3000篇,孔子删为100篇;《士礼》17篇,孔子所定;《春秋》为孔子所作。这些传说是否可靠,后代学者尚有争议。
  儒家经典由孔子的弟子传授。 《诗》、 《书》、《礼》、《春秋》,由卜商(子夏)传授;《易》由商瞿(子木)传授。战国时期传授不绝;《乐》早亡,失传。
  秦始皇焚书,惟《易》为卜筮之书不焚。《诗》形于歌咏,虽焚而不绝。焚书令下,有的儒者把经书埋藏山崖屋壁之中。汉朝初年,陆续有所发现,但大都为断简残编,散乱缺佚。
  两汉经学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典的地位抬高了,尊称为“经”。汉朝立五经博士,每一经都置博士,博士下置弟子。博士与弟子讲习经书,从而形成了经学。东汉初期,以今文经的内容为官学,讲习经学的风气兴盛,并且立十四博士:《易》,施、孟、梁丘、京氏;《诗》,齐、鲁、韩;《书》,欧阳、大夏侯、小夏侯;《礼》,戴德、戴圣;《公羊春秋》,严、颜。古文经学两汉初期就已经在民间传授。东汉时期,贾逵、马融、服虔传授古文经,弟子众多,影响很大。虽未能立为官学,势力却胜过今文经学。
  东汉末年,马融的弟子郑玄,网罗众家,遍注群经,会通今古文经,为汉朝经学最后一位大师。以后郑学行而今文经的官学废,今文经学也随之消失。只有何休的《公羊解诂》保存了完整的今文公羊春秋的经说,是一部唯一的流传至现在的今文经。
  两汉是经学的全盛时期。传经的大师,人才辈出。大师门下的弟子有千百人,最多时达万人。郑玄在马融门下受业,三年不得见马融面。马融只令高业弟子传授于玄。
  经师传授,有所谓“师法”。师法指一个学派的传统和规范,弟子不得违背。经生后学既恪守师法,又自然形成自己学派的特点,这就有所谓“家法”。例如《易》,有施、孟、梁丘之学,这是师法。施雠的弟子有张禹,禹又授彭宣,于是施家有张、彭之学;孟喜的弟子有翟牧、白光,于是孟家有翟、白之学;梁丘贺传子临,临授王骏、五鹿和充宗,充宗授士孙张、邓彭祖、衡咸,于是梁丘家有士孙、邓、衡之学。所以说,“师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衍其流”。从师法分出家法,然后又逐渐从家法各分专门,如干分枝,枝又分枝,枝叶繁茂,然而却渐失其本。因此出现“是末师而非往古,用后说而舍先传”的背离原先经说的状况。
  今文经师为经书作章句,传述大义。古文经师则为经书作训诂,解释文字、名物、制度。章句、训诂的学风,影响着整个经学苑囿,在师法、家法源流相承的情况下,章句愈趋愈繁,一经说竟有百余万言。小夏侯《尚书》经师秦延君,说《尧典》篇目两字的涵义达十余万言,说“粤若稽古”四字就有四万言。王莽时曾下令减省章句,规定每经不得超过二十万言。光武帝也有减省五经章句之议。即使这样,要想通经也还是十分不容易的,因此两汉经学逐渐走向衰落。
  魏晋经学  魏晋时期出现了郑学的反对派王肃(195~256)。
  王肃是司马昭(211~265)的外祖父,所著《尚书》、《诗》、《论语》、《三礼》、《左传》解,魏时皆列于官学。王肃造《圣证论》,攻击郑玄。王学几乎夺郑学之席。
  魏晋经学的特点是以老庄解释儒经。王弼的《易》学著作,摒弃汉时传统的象数,而用古文费直《易》,专说义理,开《易》学义理派的先河。何晏的《论语集解》,杂采众说,并下己意,盛行于世。郑玄的《易》注、《论语》注,均为王、何著作所掩。王、何鼓吹玄风,所谓“正始之音”,实为清淡渊薮,经学著作遂逐步玄学化。
  此外,杜预(222~284)作《春秋左氏传解》,后人疑是杜撰。范宁(339~401)作《春秋穀梁传集解》,多存旧说,不主一家。这些,对打破汉代儒学之风起了作用。
  南北朝经学  南北朝时期,南北分立,经学也有南学、北学的殊异。
  南朝干戈扰攘,学术荒落。 唯梁武帝在位 40多年(502~549),环境比较稳定,能够建立国学,设置五经博士,以五经教授。又在州郡立学。一时学风称盛。梁武帝晚年好佛,儒风逐渐被代替。南朝学者,多好《三礼》。《易》学则黜郑置王,《易》与《老子》、《庄子》并称“三玄”。
  北朝经学,大体继承两汉学风。最著名的经师为徐遵明(475~529),弟子众多,传授《易》、《尚书》、《三礼》、《春秋》诸经,影响较大。北朝经学,以北魏及北周为最盛。
  《北史·儒林传》总论南北朝经学,指出“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基本上概括了南北学风各自的特点。
  隋唐经学  隋唐时期,南北分立的经学走向统一。孔颖达奉敕编纂的《五经正义》是官书,几乎在整个唐朝都统治经学苑囿,至北宋初年还很有影响。这部书代表儒家经典的义疏之学。
  唐太宗贞观四年 (630),诏命颜师古考定《五经》文字,对经文多所正定。贞观七年,颁布其书,称为《新定五经》,命天下士子普遍修习。太宗又以经书章句繁杂,无所统一,命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正义》,贞观十六年书成,凡一百八十卷。博士马嘉运驳正书中的失误。诏命再加裁定,未能成功。高宗永徽二年(651),诏中书、门下与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重加考正,永徽四年,公布其书于天下。
  颜师古的《新定五经》,根据南朝的本子。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也多从南学。《易》用王弼注为本。《诗》用刘焯(544~610)、刘炫义疏。《尚书》用孔安国传,刘焯、刘炫义疏为本。《春秋左传》主杜预解,用刘炫义疏。《礼记》用郑玄注、皇侃义疏。经学的统一实际是统一于南学。
  《五经正义》成于众手。孔颖达年辈较长,名位独重,被命撰集。
  隋唐时,比较重要经学著作有陆德明(约550~630)的《经典释文》;贾公彦的《周礼义疏》,以郑玄注为依据;李鼎祚的《周易集解》,集子夏、孟喜、焦赣、京房、马融、郑玄、荀爽、虞翻、张璠、蜀才、伏曼谷等三十余家之说,隋唐以上易家的著作多已失佚不传,但从此书可见一二。
  唐代经学虽然得到统一,有利于研究诵习,但是没有什么创新。明经考试,惟试帖经。考试时,掩经上下文,中开一行,帖去三字,令应试者填写帖去的地方。于是经学逐渐变为专考背诵,不求经义,故明经不为世人所重视。
  唐时称《易》、《书》、《诗》、《仪礼》、《礼记》、《周礼》、《公羊》、《穀梁》、《左传》为“九经”。
  宋明经学  宋初经学沿用孔颖达《五经正义》。庆历(1041~1048)以后,风气始变。刘敞(约1008~1069)《七经小传》,对经义表示怀疑,认为经文谬误。“七经”指《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等。王安石《三经义》不囿于先儒传注,独标新说。宋人学风,于是别开生面。疑《易传》、疑《诗序》、疑《孔传》,不一而足。正如陆游(1125~1210)所说:庆历后,诸儒排系辞,毁周礼,疑孟子,讥尚书,黜诗序,“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风气与汉、唐不同。南宋末,王柏 (1197~1274) 作《书疑》,对《尚书》全经移易补缀,使之面目全非。王柏又作《诗疑》,删去《诗经》中所谓“淫诗”32篇。
  宋代称《易》、《书》、《诗》、《仪礼》、《礼记》、《周礼》、《公羊》、《穀梁》、《左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为“十三经”。
  宋代理学著作,往往以经注或经说形式出现。周敦颐的《太极图·易说》、《易通》,以易理论述理学思想。张载著《易说》,又以易理贯串于其《正蒙》之中。程颐著《伊川易传》阐述其理学思想。程颢亦有经说。胡安国作《春秋传》。朱熹作《易本义》、《易学启蒙》、《诗集传》、《仪礼经传通解》,又命门人蔡沈作《书集传》。朱熹作的《四书章句集注》,是最重要的理学著作。杨简的《易传》、《诗传》鼓吹陆九渊学派的心学。凡此都以经注或经说的形式阐述理学。
  元代理学家也以经注或经说阐述其理学思想。如许衡著《读易私言》,吴澄著《五经纂言》等。
  明代,经学衰微,成就甚少,惟官修的《五经大全》、《四书大全》,与《性理大全》并行。顾炎武斥其“取已成之书,抄誊一遍,上欺朝廷,下诳士子”,“上下相蒙,以饕禄利。”私家著述,亦少可观。
  清代经学  明清之际,经学兴盛。明末清初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是中国学术史上影响很大的思想家。王夫之的经学著作,闳富深刻,得未曾有。顾炎武的经学著作,开一代考据学的先路。黄宗羲的两部学术史著作《宋元学案》与《明儒学案》,总结了宋明时期700年的理学,又为浙东史学奠定了基础。
  康熙朝官修诸经,以朱学为主。乾隆朝刊十三经注疏,汉学始著。而所谓乾嘉汉学,则多系私家著述。此时,汉学分东吴、皖南两派。东吴惠栋(1697~1758)、皖南戴震,有较大影响。惠氏三世传经,撰《易汉学》、《九经古义》,钱大昕(1728~1804)拟诸汉儒何休、服虔。栋弟子余萧客辑《古经解钩沈》,网罗放失。戴震之学出于江永。永长于声律音韵历数之学。震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求义理,参稽考证,辨正名物,汪中谓其集古学之大成。震弟子段玉裁及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精文字训诂。焦循、阮元均传戴氏之学。阮元刻《清经解》1400余卷,清末王先谦刻《读经解》1400余卷,二书集结清儒经著,蔚为大观。
  乾嘉汉学,精考证,通小学,辑佚书。学风笃实,有足多者。乾嘉时,庄存与、刘逢禄精《公羊春秋》,开常州今文学派。宋翔凤亦治西汉今文经学,其后龚自珍,亦治今文。
  道光以后,外患日亟。康有为、梁启超倡言变法维新。 康有为治今文, 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礼运注》诸书,以公羊三世之说,为其变法论证;梁启超也唱公羊三世六别之说,鼓吹变法。章太炎治古文,邃深经术,以民主革命派立场与维新派辩论,指斥维新派的谬妄,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他所著的经学、小学,俱臻上乘,为中国经学史上最后的大师。
  经学的历史作用  经学历史的发展过程,经历了2000多年。从西汉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开始,经学就具有树立起维护统治思想的作用,董仲舒的公羊学就起了这样的作用。五经博士重视师法、家法,也正是维护统治思想的表现。以至唐朝的《五经正义》,明朝的《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清朝的御纂经义,目的都是一样。
  在经学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有变化,有曲折,有斗争。这主要表现在经学内部矛盾的复杂性,如今古文学之争、汉学宋学之争等等。这种斗争往往与政治斗争、学派分歧相联系,其目的在争夺统治思想的正宗地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1: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