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庸 |
释义 | zhongyong 中庸(卷名: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最先由孔子提出,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其意是说中庸是最高的道德。中庸的基本原则是“允执其中”,要求把握适当的限度,以保持事物的平衡,使人的言行合于既定的道德标准。孔子指出“中庸”后,历代学者解说不一,评述殊异,借以发挥自己的思想。 子思及其门人作《中庸》一书,认为人们在实行道德之时,往往智者贤者“过之”,愚者不肖者“不及”,致使正道不行,主张用中庸纠正极端倾向,以维护正道。到了宋代,理学家们强调“中庸”,把“允执其中”视为“道统”(见道统说)的核心。程颢、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把不偏不易的“正道”、“定理”作“中庸”。朱熹说:“庸是常然之理,万古万世不可变易底,中只是个恰好道理。”并进而解释说:“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大小、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度量以取中,然后用之。”他注意到了把握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度”的问题。永嘉学派和叶適从对立面的平衡来论述“中庸”,他说:“道原于一而成于两,古义言道者必以两”,又说:“水至于平而止,道止于中庸而止矣”。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原则,是对立两方的平衡。 关于中庸思想的评价问题,近年来学术界仍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它符合辩证法;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形而上学思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