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马来西亚音乐
释义 Malaixiya yinyue
马来西亚音乐(卷名:音乐 舞蹈)
music of Malaysia
  马来西亚包括马来半岛的马来亚和婆罗洲北部沙捞越和沙巴,居民中最多的是马来人,其次是华人、印度人、阿拉伯人、欧亚混血人和土著居民阿斯利人。他们基本上都保留着各自固有的音乐文化。
  西马来西亚地区(即马来亚)的传统音乐与戏剧、舞蹈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表演形式常在伊斯兰教、印度教和其他各种宗教典礼、仪式上进行。西马来西亚北部的吉兰丹州、吉打州和丁加奴山区,古老的音乐传统保留得比较多,而南部各州,特别是位于马来半岛的西海岸地区,几乎所有的表演艺术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影响。
  西马来西亚地区的舞蹈十分盛行,包括宫廷舞蹈、独舞和群舞。舞蹈中常伴随着歌唱。比较流行的舞蹈有源于葡萄牙民间舞蹈的“弄迎”,其表演形式为边舞边唱,唱词用格律严谨的四行诗体“班顿”,由小提琴、长笛和鼓等乐器伴奏。另外源于阿拉伯地区的舞蹈,有“扎平”和“哈特拉”。“扎平”只由1个双面鼓和1把小提琴伴奏;“哈特拉”舞由多个单面鼓和 1个小铜锣伴奏,鼓手中1人领唱,其余人皆为之伴唱。这里的阿斯利人也很善于舞蹈,他们的音乐、舞蹈活动多为集体性的。使用的乐器多为竹制,这里的塞诺伊人经常表演这样一种歌舞:席地而坐的妇女两手各持1个竹筒,敲击着各种复杂的节奏;在竹筒撞击声中,1人开始领唱,其余的人逐渐加入合唱。独唱与合唱重叠交错进行,形成富有特色的复调效果。这时,环圈而跳的舞蹈者也参加歌唱。在整个歌舞进行中,有时也加上锣鼓伴奏,这种歌舞活动进入高潮时人们的情绪往往甚至会达到迷狂的程度。
  “玛永”是一种程式化了的面具舞,也是歌唱和戏剧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流行于吉兰丹和东海岸地区。玛永多在民间祭祀、庆典仪式中演出。由带面具的男演员和不带面具的女演员表演,女演员边舞边唱,男演员扮丑角,用锣和鼓伴奏。20世纪初,由于苏丹宫廷的赞助曾十分盛行,现在有些专业团体仍经常演出。
  “哇洋库里”是流行于西马来西亚北部各州的皮影戏,剧目的内容为《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和《潘吉》,有旁白和歌唱。以编锣、大锣、列巴布、管子等马来乐器伴奏。
  西马来西亚的主要乐器是鼓和铓锣。其中以双面桶形鼓“甘丹”最为流行,它分为母鼓和子鼓。这里的铓锣,在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悬挂着演奏的一对大锣,还有一种编锣,由4~8个小锣平列在架上构成;演奏旋律的弓弦乐器“列巴布”有2~3弦,主要用于舞蹈或说唱的伴奏;还有竹制、木制或金属制的排琴;现在比较流行的旋律乐器,是用竹筒制作的摇奏乐器“安格隆”。
  沙巴地区居住着信奉原始宗教的各部族,他们的音乐文化受伊斯兰教音乐影响较深,歌唱的音调和风格与《古兰经》的吟诵调关系密切。所使用的音阶与印度尼西亚的“斯连德罗”音阶和“佩洛格”音阶相似。
  内陆山区的乐器主要有:“苏灵”(竹笛)、“图拉里”(鼻笛)和“孙波丹”(笙)及“洪高”(竹制或棕榈杆制的口弦)。沿海地区重要的乐器是吊锣、竹琴和编锣。
  沙捞越地区的音乐与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和爪哇有密切关系。编锣使用非常普遍。各个民族都使用竹鼻笛和竹口簧。声乐多属于马来歌曲风格,滑音多,没有严格节拍,常常以快速结束。
  马来西亚的华人,仍然保持自己的音乐文化,他们组织各种文艺团体演出广东和闽南的音乐、戏曲,创作和演唱华语歌曲,成为马来西亚国家音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西方音乐在沿海城市的影响较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他们接受西方的音乐教育,学习西方乐器和创作技法,并运用它创作了一批具有马来音调的作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