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鞭草科 |
释义 | mabiancao ke 马鞭草科(卷名:生物学) Verbenaceae 双子叶植物纲菊亚纲的1科。通常为灌木,少数乔木,极少草本。嫩枝常呈四方形。叶常对生,稀轮生或互生,无托叶。花常两性,左右对称,很少辐射对称;花萼常宿存,结果时增大而呈现鲜艳色彩;花冠下部联合呈圆柱形,上部4~5或更多裂,裂片全缘或下唇中间裂片边缘呈流苏状;雄蕊(2)~4~(6),着生于花冠管上;花盘不显著,子房上位,由2或4~5心皮组成2~5室或因假隔膜分为4~10室,每室有2胚珠或因假隔膜而为一胚珠;花柱顶生,柱头2裂或不裂。果实为核果、蒴果或浆果状核果,核单一或为2~4~(10)分核。种子通常无胚乳,胚直立,胚根短,下位。约80属300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延至温带。中国有21属175种。 本科分布广,生态习性复杂,形态解剖也较复杂;木质部导管为环孔材、半环孔材或螺纹加厚;穿孔板为单孔板、梯状板或网状板等;木射线通常为3~4列细胞,细胞为异型或同型;纤维为分隔纤维。叶片表皮分成腺毛与非腺毛两大类;气孔(器)分布在叶片上下两面,或仅分布于下面,大多为石竹科型或茜草科型。花粉粒扁球形至长球形或近球形,具3沟或3孔沟,刺状或网状雕纹。染色体基数x=5,6,7,8,9,11及12。 本科所含化学成分种类较多,主要有牡荆苷(agnu-side)、马鞭草苷 (verbenalin)、黄荆素(vitexicar-pin)、荭草素(orientin)、5,6,7- 三甲氧基黄酮(5,6,7-trimethoxy flavone)、芹菜素(apigenin)、黄芩素-7-0-葡萄糖醛酸苷 (scutellerein-7-0-glucu-ronide)等。不少供观赏,有些为贵重木材,如柚木、石梓、苦梓及云南石梓等。本科主要代表种有:①马鞭草,多年生草本。茎常方形。叶卵圆或长圆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或缺刻乃至3深裂。花小,淡紫色至蓝色, 组成穗状花序。果成熟时 4瓣裂。全世界温带至热带的杂草。可供药用(图1)。 ![]() ![]() 本科的系统位置及进化关系等,各学者的看法不尽一致;如A.恩格勒、A.B.伦德尔及J.布里凯等认为它由紫草科发展到唇形科而位于管花目(Tubiflorae),将马鞭草科分成7个亚科,即柱蕊亚科(Stilboideae)、马鞭草亚科(Verbenoideae)、绿花亚科(Chloanthoideae)、牡荆亚科(Viticoideae)、莸亚科(Caryopteridoideae)、六苞藤亚科(Symphoremoideae)及海榄雌亚科(Avicen-nioideae)。J.哈钦森认为本科起源于茜草科,为木本的最进化一支──马鞭草目(Verbenales)。H.N.莫尔登克及А.Л.塔赫塔江等近代分类学者都将海榄雌亚科提升为海榄雌科(Avicenniaceae),柱蕊亚科提升为柱蕊科(Stilbeaceae),将六苞藤亚科升为六苞藤科 (Sym-phoremataceae),仍留在马鞭草科中的,仅有马鞭草亚科、牡荆亚科及莸亚科。莫尔唐凯还将木樨科中的夜花属 (Nyctanthes) 及二米花属 (Dimotra)组成夜花亚科(Nyotanthoideae),也因其花冠高脚碟状似大青属(Cle-rodendrum)而移入马鞭草科中。 参考书目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65卷第1分册,科学出版社,北京,198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